Web2.0与图书馆知识转移
2009-10-13李克荣
李克荣
〔摘 要〕数字化网络化环境的发展使图书馆服务面临新的挑战。知识转移能力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之一。认为传统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方式是基于编码化的信息网络范式,存在忽视隐性知识转移的不足。探讨了利用Web2.0技术构建基于社会网络范式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新模式,提高隐性知识转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Web2.0技术;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7-0114-04
Web2.0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LibraryLi Kerong
(Library,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The compete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KM)should become one of the librarys critical competence.This paper considered that the KM methods of traditional library were informatization-networked paradigm based on encoding,which defects were attaching no weight to tacit knowledge.And a new strategy is suggested to construct new librarys KM mode based on socialization-networked paradigm by use web2.0 technology to improve its tacit KM competence.
〔Key words〕web2.0 technology;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transfer
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环境正迅速地改变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需求环境和运作条件。在信息服务这个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里,紧密跟踪、迅速适应、甚至超前激发用户新的需求,已经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爆炸”的发生和知识社会的到来使人们以往那种希望准确、高效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需求,已经悄然转化为在方便而迅捷获取海量信息的背景下对知识的渴望。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其对用户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着重对用户的知识服务,知识转移能力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之一。
1 图书馆在知识转移中的地位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文献这种知识载体和网络手段来转移知识。图书馆作为知识的组织管理系统和社会知识共享的制度安排,是知识转移的一种平台和通道。它是作为知识授体的文献作者、网络信息发布者与作为受体的用户之间的一种社会中介。其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知识转移提供有效界面或平台
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传统图书馆一直是信息和知识的汇聚点,馆藏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员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用户单独和孤立的交互过程。现代社会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和知识的“量”极度增加,但人们却悲哀的发现获取“适当”信息和知识的障碍似乎并没减少。在这种状况下,图书馆的中介性还会继续存在并得到加强。e-Science和e-Learning的提出意味着用户需要一个以用户为中心,智能地将研究或学习过程(包括协同研究或学习过程)与信息和知识资源有机结合的信息空间(infosphere)。人们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充足的知识保障和良好的知识转移服务,要求现代图书馆成为一个能够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交流的知识转移服务系统,让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两个系统的信息、知识、人等要素得以顺畅地交流共享,以帮助人们及早获得最新的知识,去启动创新之门。实践已经证明,图书馆在人类知识的传递和继承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促进知识的完善与价值增长
图书馆在为知识转移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进行一定知识生产活动,这种知识生产活动能够完善和提升所转移知识的价值。例如,图书馆对一次文献所做的分类、标引;对网络资源的筛选、整合;对用户的培训教育等,不仅帮助用户有效地吸收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和信息素质,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则是使知识实现了价值增长。
2 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变迁
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知识转移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在实践中已经开发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转移模式:
2.1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一种数字化的知识环境,促进知识的有效应用。如元数据与XML、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数据融合、网格、自然语言处理、本体论、语义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使之日益成为知识转移的平台。
2.2 领域信息服务
即面向特定学科、行业和领域的用户开展服务。如创建知识门户、垂直门户、学科门户、学者门户、专家门户、专业门户、主题网关、专题资源库等。还有查新、决策支持服务、定向专题服务、专业咨询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等智力密集型服务本质上也属于知识转移的组成方式。
2.3 知识导航服务
如提供知识地图、概念地图等任务支持工具、网络资源导航服务、专题指南库等。
2.4 协同服务
即整合和集成各种资源,形成统一的服务平台。如一站式检索、一站式服务、协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OCLC的“互联网直通车”等。
总的来说,上述几种模式还是把图书馆看作信息和知识中心,用户必须先要面对图书馆才能获得所需信息与知识;信息和知识流主要是从图书馆到用户的单向流动,缺乏互动;用户彼此之间基本无法沟通和交流;知识的加工和转移以显性知识为主,且局限于图书馆本身拥有所有权的知识,与外面数字化网络化的大信息环境没有有机融合。对隐性知识的加工和转移不够重视。这与用户对图书馆要求达到的目标相距甚远。
马费成等认为:知识转移活动的认识逐渐走向了两个范式:信息网络范式和社会网络范式。它们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策略:编码化战略(Codification Strategy)和个性化战略(Personalization Strategy)。编码化策略重点是将知识编撰到知识数据库中,以便于员工使用;个性化战略重点是促进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传递和分享知识。上面提到的几种知识转移模式可以说都是基于编码化的信息网络范式:延续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信息学概念体系,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中心,重点关注编码化知识的挖掘、组织、检索、表示以及机器对知识的理解、操作、应用等。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了显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而忽略了最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问题。由于隐性知识社会化和外化过程困难,知识管理实践失败机率很高,这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知识转移的最佳路径问题。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重要,认识到知识和知识转移均存在于一定的情景环境中,知识转移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联系系统中。Pelz和Andrews及Allen的研究表明人们偏好从人际网络中而不是从文本中获取知识,这样社会网络就成了个体搜寻知识的主要路径和平台[3],由此基于社会网络模型的知识转移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网络概念体系的发展给知识转移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从知识转移实践上,社会网络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通道,不管是师徒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同行之间,其日常交流和共同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机会和通道。社会网络的存在使知识转移不一定通过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这样的转化模式转移,而直接通过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这样的模式转移。图书馆如能善加利用社会网络技术,将打破用户以往与图书馆信息和知识资源单向交互的模式,构建用户与资源的双向交流,极大增加隐性知识的开发和转移,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3 Web 2.0与图书馆知识转移
2004年新型社会网络软件,如Blog、Wiki、SNS等总称为Web2.0的兴起给互联网注入活力,同时也让图书情报界的学者们看到了将其应用于图书馆,构建图书馆美好知识服务前景的曙光。这些网络软件的用户构成了类似于科学共同体的网络虚拟社区。与传统的社区相比,这些虚拟网络社社区中的知识交流更加频繁,非常适合隐性知识的转移。
2005年web 2.0技术在图书馆行业得到初步应用,被称为图书馆2.0。其核心理念及基本特征与用户对要求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目标殊途同归,毫无疑问,它为图书馆提升知识转移绩效,更好地服务用户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3.1 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更新深化
正如Paul Miller所言:“与其说web2.0是一种新技术或模式,倒不如说web2.0是一种理念或态度”。web2.0给图书馆带来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全新服务理念,具体表现在: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交互性的增强;用户参与型服务的增加;个性化、定制化趋势更加明显;用户与馆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流沟通渠道得到极大拓展;无墙图书馆观念进一步深化;信息交互机制由重视人索取信息的人——机交互变为强调信息到人的人——人交互等。
以阮冈纳赞图书馆五定律衡量,发现图书馆2.0对此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3.1.1 以读者为中心理念的深化
阮冈纳赞图书馆五定律前四条围绕读者而谈,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馆人的一种追求,在web 2.0网络环境下,这种要求更加深化。以读者为中心的要求从图书馆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前用户的思维还习惯于图书馆提供什么就接受什么,读者来适应图书馆。web 2.0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用户有了参与、创造的需求。如果说原来的以读者为中心还只是图书馆的美好愿望,那么今天,这种愿望直接来自读者,成为图书馆必须去面对的现实需求了。图书馆的经营管理必须把这一点放在首位。那么用户是怎么看待图书馆的呢?OCLC的年度报告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信息用户将社区中的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一个读书的地方;一个自由的获得信息的地方;一个支持文化的地方;一个提供研究帮助的地方;一个免费提供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地方等等”[6]。这才是图书馆服务的相关性和它与别的机构不同的地方。
3.1.2 开放程度的深化
图书馆2.0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笔者对此的理解是开放程度的深化。一方面,对读者来说,用户在需要时都可以无障碍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或服务,而且要求的服务范围也会更广泛,比如可能不但要求获取资源,还期望图书馆提供个性化的物理空间满足其娱休闲等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图书馆需要更加开放。另一方面,图书馆2.0鼓励参与和双向交流,这种参与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接受用户参与,还要接受其它与图书馆发展相关的人和机构的参与,比如同行和相关供应商。所以说,图书馆2.0环境下的开放是双向的,图书馆接纳更多、图书馆对外提供更多,开放程度更加深化。
3.1.3 服务观念的转变
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发展使得图书馆不再占据着向最终用户传播信息的枢纽地位,而是和搜索引擎、出版商、平台提供者们平起平坐,甚至有边缘化的倾向。OCLC的一项调查显示,用户在网上查找资料时首先想到用搜索引擎的占到84%,而首先想到登录图书馆网站的仅占到1%[6]。图书馆早已不再是惟一信息提供者,必须提高服务品质,在深层次的特色服务上扩大自身竞争优势。图书馆不应该再坐等用户上门,而应主动出击,“图书馆应当寻找方法将用户所需的资料提供给他们,而不是让人们到图书馆去找”。
3.2 建立社群,构建图书馆新型交流模式
传统图书馆信息交流基本模式以申农通讯模型为基础,信息和知识从作者到出版商到图书馆到用户单向流动,图书馆是信息交流扩散的中心和向最终用户传播信息的枢纽,对最终用户来说,图书馆是知识源和知识控制中心。因特网和web2.0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链式结构,它不但使出版商绕过图书馆直接服务于用户,而且使作者和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信息传播速度和服务质量都有大幅提升,图书馆与搜索引擎功能趋同,图书馆不再具有中心和枢纽地位。
在以Blog、Wiki应用为代表的web2.0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强调对等交互,图书馆将淡出中心地位,而通过架设交互平台成为知识社群的普通一员。所谓知识社群是指一群有共同经验或有相似兴趣的人们,跨越时空的藩篱,在因特网上建立一个共同的空间和他人社交、互动、交换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共同创造知识与分享知识,让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得以自由发挥。图书馆知识转移社群可分为馆员——馆员社群、馆员——用户社群和用户——用户社群。
馆员——馆员社群使馆员们聚集在一种共同的背景环境下,讨论工作中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挖掘馆员潜能,使馆员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指导实践。同时可以交流业务心得,会议发布,议案修订等,有助于建设图书馆文化,增强凝聚力,塑造知识转移氛围。国内中科院于2003年11月率先采用wiki进行会议内容的共享和主题拓展。厦门大学编目部在2004年建立了Wiki版主页,链接有工作日志,部门概况,规章制度,工作量统计及常见问题等。
馆员——用户社群也可利用Wiki建立知识社群,在Wiki平台协同写作,读者可以张贴问题,馆员利用自身知识储备或搜集、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解答。其他读者或馆员可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充分确切的条目并不断累积,形成知识库,提供宝贵资源,供他人参考学习。还可籍此创建若干学科门户,针对某一学科再分解为各下位类直至知识元,形成“百科全书”。读者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进入相关门户内进行学习交流。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和资深专家学者发挥学科背景优势,对相关问题予以解答,不断完善。这样形成的知识是馆员读者共同探讨、多向交流、互动协商的结果,而非自上而下的传授知识,可以激发读者的动机和兴趣。
用户——用户社群。对多数人而言,身边朋友的评价和推荐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所做的选择。用户本身社群的建立给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社群的建立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图书馆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地位,也终结了图书馆员和用户的静止二元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图书馆员和用户之间灵活务实的伙伴关系。用户也可以为图书馆员或其他用户提供特定信息和知识,并代替图书馆员回答其他用户提出的问题。图书馆员之间也可以互相服务和提供信息。图书馆员与用户的界限逐渐模糊,图书馆员更多时候是作为特殊的“用户”与其他用户平等交流。
3.3 建立个性化图书馆
虽然国内的一些图书馆构建了MyLibrary框架,但实际上只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离真正MyLibrary倡导的个性化、定制化还有较远的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仅靠一家图书馆难以支撑任何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不论从信息源方面还是服务的质量、方便性、响应时间方面,都不足以与现在2.0时代的开放的网络资源以及用户“自服务”相比。2.0版的MyLibrary增加了诸多功能和应用,如:个性化门户或频道定制;我的收藏夹,提供用户在线网摘、分类或主题词标注、建立知识库、搜索、共享等功能;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我的订阅,RSS频道发布,以及新闻订阅、新到资料通知等;我的好友/兴趣小组,进行兴趣聚类,推荐交友,可与邮件列表、博客、Wiki及书评等组合使用;虚拟参考工作,融合各种方式(E-mail、即时通讯、语音视频、推送等)形成业务平台,解决常见问题,还有推荐阅读,空间提供,读者俱乐部(如豆瓣)等。
3.4 提供知识自由交互环境,加快知识流通速度
以Blog为例,Blogger可以对自己的个人博客进行编辑、设置、管理,对所发帖子的内容采用适应公众知识交流习惯的方式进行归类;同时,Blogger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多向交流,自由讨论而不受话语权的限制,公众主体意识变得更浓。另外,Blog界面简洁朴素,内容大于形式,且多而不乱,有助于增强公众的信息敏感度,降低那些信息素质较低者的知识交流障碍;同时,Blog页面技术简单,人们易学易用,无形中减少了公众知识交流的技术屏障。
博客加快知识流通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3.4.1 知识发布迅速
博客及时记录作者的思想,行为和经验,由作者即时写作即时发布,随时更新,弥补了传统媒体出版滞后的缺陷,加快了新知识的发布速率。
3.4.2 知识交换迅速
博客借助于超链接技术将文本中的关键知识指向其知识源或全文页面,这种链接访问一般不需密码,提供直接链接访问服务。省去了多次频繁登录需要权限的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和等待时间,加快了知识流通和循环的速度。
3.4.3 知识搜索迅速
博客被誉为网络中的人工搜索引擎,其上发布的知识几乎都是先经专家过滤并整理过的,专家们一般是从某个领域的专业视角出发,对每天产生的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遴选,锁定那些专业的有浓度的信息发布在博客上,或者是网民普遍推荐的文章。这样免去了用户消耗大量时间搜索有用信息的工作,加快了对核心知识的搜索和定位速度。
博客通过上述的三大优势于无形中缩短了知识流通周期,加快了知识流通速度,名副其实地成为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
3.5 图书馆用户参与咨询
参考咨询工作一直都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所在。从传统的“面对面”或电话咨询发展到数字参考咨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图书馆服务一大亮点。但参考咨询暗含了一个假设,就是图书馆员比读者知道的更多。咨询服务的质量直接受咨询馆员素质的影响。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咨询馆员甚至学科馆员要想做到既博又专经常会有有点力不从心之感。2.0版的图书馆馆员用户社群的建设,可以成为开放的互动问答平台,每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任何读者都可以看到并进行解答,这样通过调动读者参与提问和解答,汇集无数读者的智慧,可以极大弥补咨询馆员的不足,同时极大解除馆员负担,使之可以专心进行管理与培训工作。
3.6 激发用户自主学习
以博客为例,通过图书馆博客与专家们的个人博客以及其它图书馆的公共博客相链接,用户可以学习到未经编辑的专家们的第一手资料,快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核心思想、观点,不仅大大提高了隐性知识转移速度,而且加快了个人学习进度。且能随时审视修正自己认识上的偏差,随时发现问题并调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独自思考的能力,激发个人潜能进行知识创新。还可采用RSS选择订阅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和规划个性化的学习专栏。RSS能自动更新用户所定制的网站内容,保持用户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同时,用户还可以加入多个定制的RSS提要,将从多个来源搜集的信息整合到单个数据流中。这样,既保证了用户在学习中对信息内容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又保证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另外,RSS所订阅的信息内容不受广告和图片的影响读者可以直奔主题,对标题或文章概要进行阅读,避免了干扰信息对学习的影响。
诚如OCLC有关全球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报告所言:“我们需要停止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而要关注用户的看法,用户不太在意内容是web、博客、图书还是连续出版物,在意的是以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取最满意的信息”[6]。而Web2.0赋予图书馆便利性、交互性(参与性)、个性化和开放性将有助于图书馆成为信息和知识转移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1.
[2]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7):38-44.
[3]王越.组织内社会网络的知识传导及成本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4):74-77,97.
[4]Paul Miller.Web2.0:Building the New Library[EB/OL].http:∥www.ariadne.ac.uk/issue45/miller/intro.html.
[5]何韵.web2.0带给图书馆的机遇和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2006,(9):136-139.
[6]OCLC.2005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summarizes fin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n information-seeking habits and preferences[EB/OL].http:∥www.oclc.org/reports/2005perceptions.
[7]谭支军.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技术应用,2005,(5):66-68.
[8]厦门大学图书馆编目部[EB/OL].http:∥www.catalog.3322.org/wiki.
[9]张良图.谈谈Blog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