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配市场中图书馆地位研究

2009-10-13曾红岩

现代情报 2009年7期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馆

曾红岩

〔摘 要〕在历经高校教学水平评估过后的馆配市场发展落潮,以及遭受金融危机对馆配市场的冲击后,馆配市场各方需要重新认识图书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市场中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在构建的馆配生态模式中,可以采取图书馆与出版社密切合作方式,以成熟的电子商务运作经验,依托统一的网络馆配平台,完成馆配市场中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的整合,有效提高馆配市场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馆配市场;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7-0007-04

Study on the Status of Library in Librarys Distribution MarketZeng Hongyan

(Library,Xichang College,Xichang 615000,China)

〔Abstract〕Librarys distribution market standard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ssessment after the dull period and has bee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a new 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the library was needed.Libraries should be in the market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publishing house,with the operation of sophisticated e-commerce experiences,relying on network distribution platform museum,achieve market information flow,and material flow and capital flow integration,effective with the market hall 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Key words〕librarys distribution market;library;library services;press

定位于高度信息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图书馆馆配市场,是图书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伴随着各类图书馆对专业图书售后服务的需求应运而生的。随着图书馆服务创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购、组织、揭示、流通环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图书馆业务流程来看,长期作为其物流、信息流开端的图书文献采访,已经摒弃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业务核心工作普遍采取外包形式,由专业图书馆服务商提供。

我国的馆配市场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从这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馆配市场大概占中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码洋的10%[1]。另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馆配市场采购量约为50亿码洋[2]。作为终端用户群的图书馆,以其图书产业链上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在适应产业生态的同时,需要作出积极行动,去主动调整图书馆在馆配市场中的地位。

1 馆配市场现状

1.1 教学水平评估对馆配市场的推动

2004年以来,出于政策的利好因素,即《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出台和执行,导致图书馆馆配市场迅猛发展。高校进行评估时,被评图书馆如果达不到C级指标,该馆所属的高校将受到限制招生乃至停止招生的处罚。对于缺乏图书馆专门法规的我国图书馆事业来说,评估方案以行政手段介入高校图书馆建设,让图书馆评估指标与高校的生存直接挂钩,使其成为撬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有力政策杠杆。强大的行政之手使得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预算充足起来,基本情况是:国内一流高校的图书馆的文献采购经费通常保持在2 000万元左右,一般重点大学的文献采购经费通常保持在将近1 000万元,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献采购经费在500万元以上[3]。高校教学评估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同时带来了馆配市场的巨大利润,让馆配企业发展迅速。从2004年开始馆配市场骤然变得前景广阔,大小公司蜂拥而入。综合实力雄厚的馆配商如雪球越滚越大,一批新兴企业也纷纷下海。

1.2 后评估时代的馆配市场

2008年,大多数图书馆经过各种各样的考核和评估后,图书采购已进入常态,图书馆采购工作关注的中心也向馆藏目标体系的建立转移。馆藏文献资源采购走上正轨使得图书馆的采购更关注馆配商的能力,一是品种整合能力,包括品种的数量、到货时间及图书馆需要的一些很偏很窄的专业图书的收集能力;二是后续的服务能力,包括书目采购、现采、期货采购三项服务之间图书品种的查重能力、对图书馆需求调整的反应能力、查漏补缺的能力、各类数据的提供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图书馆评估和选择馆配商的必要条件。

经过几年爆发式的增长之后,馆配市场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伴随着高校评估接近尾声,图书馆不再为评估而超量采购,进入常规性采购,数量比较稳定。着眼于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生均年进书量(册)”需达到3~4册的要求[4],以及高校图书馆普遍拥有较为充足文献购置费的现状,可以预计,在未来若干年,馆配市场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1.3 金融危机中的馆配各方

因为各自所处产业地位的差异,馆配市场中各方感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各异。总的来讲,处于产业上游的出版社与下游图书馆未明显觉察到危机的冲击。在4万亿国家经济振兴规划中针对“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投资约1 500亿元[5]”,巨额资金的注入显示图书馆建设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策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大多数图书馆的图书购置经费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而导致图书馆界对局势有较为乐观的判断。同样,出于对馆配渠道相对图书零售更加稳定的认识,以及市场变化信号易为馆配运作的长周期所掩盖的事实,出版界对现在的馆配市场也持谨慎乐观态度[6]。

相对而言,金融市场在危机中的急剧动荡,对处于图书产业中游的中盘销售商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资金链的断裂,中小型民营馆配企业纷纷陷入现金周转不灵、货源缺乏、客户流失、资金更加匮乏的恶性循环,最终只能黯然离场退出,最为明显的是“民退国进”的馆配大格局开始形成。金融风暴中的馆配市场局面,叠加上后评估时期从巅峰坠下、效益下降的馆配市场现状,迫使馆配商们开始准备过冬。

2 图书馆在馆配生态链中的定位

馆配市场基本是由“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图书馆”这样一个链条构成。从物流、信息流方面来讲,图书馆处于图书产业生态链的底端位置,在图书生产者(出版社)和图书集散服务提供者(馆配商)之后。但从资金流方面,图书馆则处于产业生态链条的顶端。图书馆是产业链的最终消费者,图书馆的采购政策和采购方式直接牵引着上游产业链的市场行为[7]。因此,作为图书消费者的图书馆,可以在图书产业生态环境中争得自己的一份话语权,亦能改善图书产业的生态发展。

2.1 图书馆与馆配商

图书馆馆配市场的归宿在于,馆配市场是一个服务行业,这一现实决定了馆配商必须秉承在诚信原则基础上,一切为图书馆切身利益着想的思想,即向图书馆提供现代化专业服务才是馆配市场的核心价值所在。

以采尽天下好书为己任的图书馆,代表着社会各类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需要购买的是各类出版社的各种图书。要求图书馆到国内六百余家出版社,一个一个去采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图书馆需要的除了图书加工和物流服务外,图书采访数据编制提供、编目数据编制传递方面的信息流服务,以及图书到馆后的后续服务都十分专业繁琐,不是出版社组织自己的发行人员就能轻易做到的事。而且图书馆直接采购出版社图书,出版社就要为每一家图书馆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成本也会相对提高。此时合格的馆配服务商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就有可能让图书馆通过数家馆配商采访到大部分出版社的图书,从而使整个图书产业的物流链条、信息流链条以及逆向的资金流链条都能够顺利运转起来。

馆配商充当着馆配市场联系上下游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图书馆文献采购的规范,招投标的实施以及图书馆越来越高的图书采购配套服务方面的要求,只有专业馆配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其拥有图书的数量、种类以及数据信息服务可以满足现代图书馆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图书馆处于强势地位,加之图书馆现行的招投标体制,必然置馆配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局限在低折扣,以至于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方式之中。如果任其发展,饮鸩止渴或失血过多会使得大量中盘商出局,最终损害馆配行业的正常发展。

2.2 图书馆与出版社

出版社看好馆配市场,源自于馆配市场增长强劲,同时较零售市场又更加稳定的优势,馆配市场的及时出现正适合于寻求渠道突破的出版社需要。馆配渠道的特殊性,要求出版社提供与图书馆需求相适应的图书产品品种与规模,并要考虑适合馆藏、定价合理等条件。“渠道为王,终端为胜”道出出版社的馆配运作策略,馆配成功的关键在于图书馆这个产业终端的维护品质。图书馆采访馆员需要出版社提供直接、快速、准确的采访信息,信息传递两端节点之间的及时交流,最终形成图书馆与出版社的高度默契,才能得到较高的采购命中率,完成馆配业务流程的运作。

从馆配市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出版社对中盘商的依赖有下降的趋势。位列多种核心出版社名录的出版机构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馆配业务部门,参与重要地区的图书馆招投标竞争,开展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北大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认为,图书馆不能过多地依赖馆配商,要建立自己的采购渠道,特别是要与本地出版社和馆藏对口的专业出版社建立联系[8]。为适应这个趋势,出版社也应该主动联系图书馆。像古籍类出版社、学术出版社和科技类出版社,更应该与图书馆建立联系,而不能够完全依赖中盘。

出版界业内人士认为,无论从出版社角度出发,还是从图书馆实际需要出发,在馆配市场经过井喷式或者粗放式增长之后,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馆配市场,研究和探索馆配市场中各个相关主体的关系,针对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专业特点,提供专业的馆配方案,从馆配服务专、精、深的角度出发,为馆配市场长远、稳定、有序发展奠定基础[8]。

3 积极搭建馆配新模式

高校教学评估和高校图书馆评估结束以后的馆配市场渐渐归于平静,但市场的容量仍然是巨大的,业者不能对其丧失信心。我们应该及时解决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图书产业链条中的缺陷进行弥补,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增强馆配市场调配能力,打造全新的业务工作平台。在这个新的平台里面,图书馆与出版社、馆配商不会局限在产业链条的线性关系中,而是应该呈现出三者之间互联互动的网状关系。

3.1 馆社直销取得双赢

源于馆配商逐利的天性,单纯依靠馆配商进行文献采集,会导致馆配商提供的文献品种、数量远远达不到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建设目标的要求。因此,学术专著方面的文献需求,只能在专业出版社与图书馆建立直接书目交换以后,才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图书产业链中,图书馆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丰富有序的读者信息,可以超越单一的集团用户层面,为图书生产、发行、销售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支撑。特别是对专业出版社而言,出版社可以通过研讨的方式推销产品和发掘选题资源,从理论上说,图书馆的选题资源最丰富。同类图书在图书馆的借阅频率、借阅时效等参数都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指标。出版社通过检索馆藏及借阅数据,能迅速查重或寻找市场空白点,或者为图书馆“量身定做”急需图书;同时,可了解读者阅读倾向,开发有针对性的选题[9]。

对出版社而言,图书馆馆配图书没有退货,资金回流顺畅,市场需求稳定而且总量巨大,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大市场。而且图书馆馆藏是出版社与终端个体读者之间很好的桥梁,能够协助出版社面向终端读者进行品牌和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有利于出版社降低库存,提高效益。

3.2 构建成熟的馆配生态系统

面对规模巨大、进入及维护门槛较高的馆配市场,单纯依靠馆社双方是无力驱动市场高效运转的。显然,维持良性发展的馆配市场生态,实现各方共建共赢局面才是大家的利益所在。图书馆应该运用身处馆配生态链中的优势地位,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调整馆配生态环境,以达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中共十七大后,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图书馆的财政投入,国家文化共享工程项目纷纷上马,以及“十一五”规划期间,高校图书馆建设经费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这些利好因素将会为图书馆馆配平稳度过后评估市场平淡期提振信心,为馆配市场各方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与高校馆评估过后馆配市场会出现疲软的看法,金融海啸登陆后市场信心发生的波动相比,现在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图书馆馆配市场还将稳定增长。就整体投入规模来看,即使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的图书馆每年获得的经费与国外同等层次的高校馆相比,也还有很大上升空间,高校图书馆馆配将会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的加快,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会为馆配市场带来一定发展机遇。

因此,正常的图书馆资源建设进程只会导致馆配市场趋于成熟平稳,而不会有大的涨落。一时的市场震荡、产业洗牌,淘汰出局的只会是经营不善、服务手段单一、竞争实力较差的馆配商。在国家经济振兴计划驱动下,金融货币政策放宽,馆配企业的资金供应将会逐渐向好,重新连接的资金链将能够重新启动馆配市场。图书馆招投标体制的弊端已经显现,只重折扣、不讲品质的盲目招标,造成馆配企业过度失血,影响图书品种覆盖保障,使得馆配后期服务质量下降。这一切提醒有识之士,为了馆配生态的良性发展,需要对现有体制加以改进。

3.3 搭建网络馆配平台

鉴于目前运转着的馆配商与出版社、图书馆的信息流中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书目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包括期货书目的完整提供方面,需要一个适当的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因此,搭建一个覆盖所有出版社和图书馆的网络馆配平台就是解决信息流不畅的有力措施。

电子商务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为网络馆配平台提供参考。在平台上,出版社与图书馆可以保持直接的沟通,出版社的可供图书书目在第一时间通过平台传递到图书馆;这些现货、期货书目经过图书馆采访后,形成的电子订单再次通过网络平台传递回各出版社;馆配商就在信息传递之间,以在线方式完成图书组织和书目数据加工,一旦信息传递工作完成,线下的图书加工、物流就在馆配商主持下开始运转。

就这样,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图书馆、馆配商、上游供应商之间实现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馆配信息交流与传递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网站,其运作模式使信息发布及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互传得以实现,图书馆客户可以在网上获得采访数据、书目,了解图书可供信息,并直接下订单[9]。2008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资源建设工作组研发的“中文图书馆采访工作信息平台”即将投入运行[10]。图书馆采访专业人员的及时介入为馆配网络平台的诞生增加了重要砝码,也预示着网络馆配平台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馆配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目的在于馆配三方的信息交流。从目前的馆配市场运作来看,物流供应已经基本成熟,而做好信息流工作是馆配供应更重要的服务内容。当出版社在平台上面注册,每月定期上传新书书目,图书馆进行书目下载、采访预订,馆配商控制物流,进行数据加工时,馆配市场就进入了比较成熟的时期。

4 结 语

在成熟、健康的馆配市场中,改善市场生态,为市场各方利益的合理诉求提供机制,是需要各方努力维护的,也是应该能够实现的。中国的馆配市场发展在物流成熟后,信息流传递的顺畅有效应该是下一步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搭建网络馆配平台将有能力提供图书馆文献采购和出版社图书发行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各种模式的图书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网络支撑。未来的网络馆配平台,应该涵盖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流程,包括样单输入、订单生成、到货验收、文献典藏和编目分配。图书馆文献采访需求主导网络馆配平台的研制和开发,可以提高图书产业链的专业化程度,推动我国的图书馆馆配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主动开发馆配市场[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8-10-05,(C06).

[2]胡惠芳,邓小迎,吴金华.对图书馆配商能力评价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123-124,142.

[3]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06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R].北京: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R].北京: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万亿元投资项目的安排已做必要调整[EB/OL].2009-03-09.http:∥www.gov.cn/gzdt/2009-03/09/contentz1254645.htm,2009-03-20.

[6]王艳,安欣.机遇重在把握 居安莫忘思危[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8-12-05,(C05).

[7]俞欣.馆配市场中三方博弈与合作[J].图书馆建设,2008,(8):38-40.

[8]姜火明.出版社看年会期待新型互动平台[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8-10-05,(C04).

[9]李漓,闫思瑾,安欣.图采会:路在何方?[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8-09-18,(C03).

[10]姜火明.打造中文核心书目体系 构建采访工作信息平台[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8-12-18,(C04).

猜你喜欢

出版社图书馆
我等待……
图书馆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石油工业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