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09-10-13杜树文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兴趣语文学生

杜树文

摘要: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兴趣培养情况,指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好处,并总结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 语文 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因素。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专家都很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第一位自觉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赫尔巴特就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而教育就应该以此为基础,教师应该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一、现状和目标

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难发现,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异常积极、主动、活跃,听课时全神贯注,与教师默契配合,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等。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双方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完全沐浴在一种美好、和谐的氛围中,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整个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课堂效率随之得到提高,教学获得了成功。这种美好的教学境界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观察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大量地机械性操练和繁琐的课文分析仍然充斥着课堂,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还会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课,把上语文课当成乐趣呢?我曾经在本校的一个班级调查过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情况。被调查的学生共有54名,明确表示对语文感兴趣的有17名,表示对语文有点兴趣的有19名,认为对学语文不感兴趣的有9名,还有9名是“有时感兴趣,有时不感兴趣”。被调查的这个班级是寄宿制班,也就是语文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这样的班级中,对学语文感兴趣的学生也只有66.7%的比例!这给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敲了个警钟: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抛弃那种应试教育的做法,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确实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和你的感情好,关系近,他们就乐意学习这门课。这就告诉我们,师生的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注重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一方面,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密切和他们交往,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全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教师从50年代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爱”教育,她经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在2000年第一期的《河南教育》上,有篇《我们现在靠什么吸引学生》的文章。文章认为,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媒体发达的时代,孩子们知道的事太多了,甚至教师经常被孩子问住,教师还有什么吸引学生的地方呢?何况还有无数强大的对手与教师争夺孩子们的注意力,“你讲课再生动,生动不过评书、动画片,生动不过歌星舞星、足球赛和游戏机”,但是学校和教师还有绝对的优势,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抗衡的,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缔造的环境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如果教师有魅力、充满激情、品德良好、做事公正、真正做孩子的朋友,那是任何明星都无法和他竞争的。师生间形成真正的感情交流,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其点滴的进步都应该表示赞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为培养兴趣打下基础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没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他们对语文不感兴趣,是因为害怕语文很难,或是自己的基础差担心自己学不上去等等。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可以由自己产生的,关键是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感到乏味时,教会他们对自己说:“这个地方我没学懂,再继续学学,学会了一定会很有趣的”。同时,创造性的使用一些方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学习内容就会比较容易被掌握。魏书生教师特别注意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学生的潜意识施加“我能行,我能成功”的意念。1997年底,魏教师在深圳宝安中学给学生上文言文时发现很多学生都很紧张,他就让学生们站直,目视前方黑板的中缝,面带微笑,并且深深的吸气,憋足劲,喊三遍:“我能成功!”并要求学生一遍比一遍喊得响亮。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信心”。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符合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对培养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师生的交流异常活跃,学生的反应异常敏捷。课堂上最怕出现死气

沉沉、无动于衷的局面。一个班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虽然只有少数几个,但教师却不能置之不理,如果不采取措施制止、纠正,这种情况就会蔓延。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就不以为苦,并且从中获得乐趣。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

1、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面。

这个“材”,指的是教材,就是说要按照不同课文实施不同教法。小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新鲜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取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教学八股”,不管什么样的课文,也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总是从介绍背景、时代开始,然后解释词句、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最后概括主要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这种教法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是所有的课文都用这种模式来套,就必然千课一面,毫无新鲜感,学生上课就会表现出无聊、不安等发腻的情况,所以,上课要有新鲜,不能千课一面。

2、上课要充满趣味性,使学生迷恋。

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迷恋上它,教师就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生。如果教师讲课干巴巴的,脸上毫无表情,只求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学生肯定坐立不安、无精打采,“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明天”。所以,教师必须要采用种种的形式,吸引着学生。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形成悬念。我们都喜欢听长篇评书,因为这样的文学形式总是在关键处立刻煞住,这样就吊住了听众的胃口,使听众欲罢不能,非连着听不可。这种急于知道事情发展来龙去脉,想知道结局如何的心理状态,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语文的起始阶段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可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探讨课文中深层的含义,在课文结束时设一悬念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2)开拓想象。阅读需要想像,通过想像能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置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建立起来的师生间的、或学生间的情感氛围和学习的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以达到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已在课堂中逐步得到了运用,这样就可以在设置情景方面发挥优势,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表演课文内容也是设置情境的好方法,同样可以使学生渲染在趣味之中。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授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在认真备课、精心准备的前提下,把语文当成“语文”来上,坚决不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方法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才能保护好学生身上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猜你喜欢

兴趣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