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009-10-13赵温
赵 温
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在初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应该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流程的的建立、学生问题生成能力的培养、阅读主体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性 创造性 阅读主题
初中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两种阅读形式是阅读主体自主的、深度参与的阅读。而与此相对立,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多在教师连珠式的提问方式下展开阅读活动,课堂教学被演绎成师生间单向的问答和单向的信息传递,是一种浅表的虚假的阅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能力呢?我想,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探究阅读教学中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流程的的建立。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离开教师提问这个拐杖,让学生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掌握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我认为在“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的基础上,还应以四环节文本阅读流程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基本程序。
四环节阅读流程是“猜题设疑→顺藤摸瓜→定向探究→归纳总结”。所谓猜题设疑,即由学生在初读文题时设问,如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可设问:看云识天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看云识天气?如何能看云识天气?通过设问来探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防止盲目的无效的阅读。此环节是预习环节。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阐述和讨论环节,通过交流预习成果来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和主要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歧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通过搜寻关键词、句、段来解决问题。这就是“顺藤摸瓜”,“藤”即文章的思路外化为文中的关键词、句、段。“瓜”就是内容点。第三个环节是阅读的重头戏,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提出阅读的疑点、难点、重点、美点。师生共同筛选,确定精读的方向。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活动来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感悟美点。最后是进行归纳整理,强化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基础知识的积累,总结阅读规律和阅读方法。
四环节文本阅读流程的建构,其意义绝不仅在于教师怎么教,更在于关注学生怎么学,它是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
二、关注学生问题生成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阅读是以问题为先导的阅读。阅读活动的展开以问题的生成为前提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生成问题的能力呢?
1、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问题。在阅读流程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任务,因而有不同类型的问题生成。如第一第二环节属整体感知环节,问题生成则应围绕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思路结构来生成问题;定向研读环节则应当从感悟语言的形式和深层内涵,感悟写作方法以及感悟内容形式和主旨的关系方面来生成问题。
2、指导学生依据文体特征来生成问题。新课标虽然淡化了文体要求,但就阅读层面来说,文体知识起着很好的阅读导航作用。如写景物类文章,可以扣住景、情、理三个层面来提出问题;写人叙事类文章则扣住事件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描写方法来提出问题;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分别围绕它们的三要素来提出问题。
三、关注阅读主体学习习惯的培养。
自主式阅读流程中问题在不断生成,合作探究在不断进行。要让学生三自主探究式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还有赖于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
l、养成作笔记和圈点勾画作批注的习惯。自主阅读的各环节所生成的问题都必须以笔记或圈点勾画或批注的方式作好记录,笔记要求要严格,形式要规范,以便于落实问题生成和合作探究的进行。另外,在归纳整理环节也可以针对学习所得进行书面总结,或编写文章结构图、结构提纲。这些对于加深理解和知识疏理都至关重要。
2、要注意训练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和能力。课堂学习交流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口语表达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为最高要求,以肢体语言的辅助表达为最高境界。训练方式可以“化整为零”,也可以专项训练。
总而言之,当我们用大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浯文活动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同时,不要忘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等诸多要素,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走向探究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