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009-10-13孔全忠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因势利导语言文字心理素质

孔全忠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学习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其中。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语文教学如何贯穿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心理素质 语言文字 因势利导 竞争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其中。

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因此,语文心理素质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阅读训练,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情动人。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这篇讲演辞激昂慷慨,爱憎分明,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高尚品质和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的坚定态度。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讲演辞本身的特点,首先搞好范读,力求逼真的扮演好讲演者的角色,表现出讲演者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教师可在强调学生课外反复阅读,仔细体味,做好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然后,教师再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这样育人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造就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说理育人时,力求渗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学生“闻而知味,吃而识味”。比如《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应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层次入手深挖,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本身的育人优势、心理优势,深入浅出的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而且可以联系学生“吃零食、扔馒头”的摆阔气的心理,指出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与本文背道而驰的浪费性行为。然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谈体会,因势利导进行育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提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在参与竞争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其能力,增长其才干,在教学中经常搞活动,开展竞赛。如课前5分钟讲演、故事大王比赛,普通话比赛等,在活动中,让学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个正常人,在各方面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使其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避免因失败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尊重、关怀、信任学生是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罗散塔鲁教授说:“我的实验,证明了教师和学生间有巧妙的交互作用。教师通过说话声音,面部表情,无意中把他的期望传给学生,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后,就会寻求改变自己。”可见,教师作用不可低估,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大有裨益。

利用文学社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文学社团的成员在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参加夏令营、访问老红军等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情趣,磨练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心理素质教育这块阵地。

猜你喜欢

因势利导语言文字心理素质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时政析热点 因势利导巧复习
因势利导抢市场,练好内功助发展——迅达咨询砥砺奋进的五年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顺时而变促转型 因势利导谋发展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