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设疑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2009-10-13康会良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康会良

摘要:感悟力的培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至关重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而感悟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文中主要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巧设疑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关键词:文学作品 感悟力 设疑问

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最喜欢的往往是文学作品。喜欢的原因显然是和课文有了沟通与交流后感悟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如此看来,感悟力的培养在文学作品中的教学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呢?应该说,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同,感悟力的培养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我认为,在诸多的教学手段中,巧设疑问不失为一种培养感悟力的好方法。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疑与悟的关系之密切。下面是我在教学中通过设疑培养学生感悟力的几种做法:

一、激情引趣,感悟情感美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有极强的抒情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饱含着作者真善美的情思。然而由于受年龄、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不同步的现象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巧设疑问,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鉴赏主客体的情感尽快进入同一轨道,让学生去感悟、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感美。比如在《我的空中楼阁》的起始课上,我这样问学生:“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看似在考查双关修辞,但学生却由对修辞的辨析,感悟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对独立、自由、安静生活的向往。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与课文的距离缩短了,鉴赏主客体的情感很快产生共振。蒲松龄的《促织》是文言小说,又是喜剧结尾,教学中如将注意力主要用于字词句的落实,那么蕴含于文中的作者深沉的悲哀学生就很难体会到。于是在结束课上我这样问学生:“文章的喜剧结尾,你认为是‘蛇足还是‘豹尾?”这可谓无疑处设疑,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答案虽不尽统一,但主人公在经济上、肉体上,尤其是精神上受到的巨大折磨,却深深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再比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一段,教学时如果我们仅从爱国主义、民族大义的角度架空分析,学生对主人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就不能真切体味,这不但会背离作者的初衷,使学生审美欲望得不到满足,其结果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讲这段时,这样问学生:“水生最后嘱咐水生嫂,‘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句话为什么是最重要的?水生嫂为什么流着泪答应?”这个问题对成年人来说也许并不难回答,但对于缺少情感体验的中学生而言,准确理解并非易事。经过启发引导,热烈讨论,同学们终于认识到,夫妻话别不但表现了民族大义,更表现了夫妻之情。有同学这样说:“这种夫妻之情因有民族大义做背景而显得格外美好而真实。这是多么富于感情色彩的描写啊!称孙犁小说为‘诗体小说名副其实。”当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作品之中,感悟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是多么巨大啊!

二、整体把握,感悟形象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入选语文教材的,大都是名家名篇,其中的人物形象几乎是妇孺皆知,极具魅力。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这些人物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小说、戏剧教学的首要任务。比如《祥林嫂》这篇课文,为了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我在教这课时,从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入手,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祥林嫂的死和“我”关于“灵魂有无”的话有关吗?2.祥林嫂的死和柳妈讲“阴司”的故事有关系吗?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是学生窥探到了祥林嫂临死前的痛苦、矛盾的心理:欲生不能。封建礼教对一个人精神的摧残是多么触目惊心!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影响的深广: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已通过种种渠道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通过这两个的问题的讨论,学生获得的是对人物整体的认识,他们所感悟到的已不仅仅是感性的东西,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祥林嫂的背后,隐藏着封建礼教这条毒蛇,是整个封建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深渊。难怪有学生会说“祥林嫂在我心中是活的”。看来学生由此得到的审美愉悦将是经久难忘的。

《项链》的主题历来就有争议,由于读者的文化背景、社会阅历和艺术素养不同,认识也不同。但在主人公马蒂尔德身上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与虚荣心有直接的关系却不容置疑。那么,讲清虚荣的危害进而把握人物性格,应视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为此,我让学生将原文内容进行删减和调整,然后设疑:“如将原文结尾删掉或将其移至丢项链之后,表达效果如何?”问题一提出,立刻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随着问题的解决,大家认识到如果进行以上删减,小说将有经历磨难,人性得到完美之嫌,而经调整后的小说按情节推断,500法郎的债务,不到两个月即可偿还,若动用遗产,则一天罪也不必受。两种改法均达不到讽刺虚荣心的目的,马蒂尔德的形象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美。

文学作品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美。所谓“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结合,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读者联想出来的无限度的形象的和谐统一。那么,教师根据课文展示的有限的形象,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讲《迢迢牵牛星》,我这样设疑:“‘迢迢牵牛星和‘皎皎河汉女两句可否按互文理解?”让学生从语言的微妙去联想浩渺的银河给情人造成的相思之苦。《长亭送别》中《端正好》这支曲子堪称绝唱,为了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这样问学生:“‘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醉字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让学生循着“醉——醉色——红色”去想象,即将与恋人离别的莺莺彻夜痛苦,泪尽泣血,竟染红了遍野的枫林,那委婉深沉的意境是多么悲凉而催人泪下!《我的空中楼阁》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地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我问学生:“这是客观描绘还是主观感受?”学生回答:“这是物我的和谐统一。那虚无缥缈,朦胧神奇,超凡脱俗的小屋,正是作者追求的自由、快乐、宁静的理想生活。”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使学生感悟到的东西是多方面的,学生从中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多层次的。还以《长亭送别》为例,常规的导入之后,我这样问学生:“有人将王实甫的《西厢记》喻为‘花间美人,你能联系课文说说它美在何处吗?”这个问题宛如将学生引到百花灿烂的花园门口,引发了他们急欲采撷的欲望。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循着人物、语言、主题等路径去阅读课文,寻求答案,而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的兴奋久久不能平息。正如一位同学在问卷调查中所说:“我最喜欢的课文是《长亭送别》。预习的时候我觉得这课书很没意思,通过学习,我觉得课文中的一切都变得很美。”这难道不是对文学美的全方位的心灵感悟吗?

有人说,学生是一块璞玉,需要教师去雕琢;也有人说,学生是一块浑金,需要教师去冶炼。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雕琢璞玉、冶炼浑金的最好工具。科学的、新颖的、难易适中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掘他们潜在的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学感悟力,我想这与语文教改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看当代观赏石的鉴赏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与数学
姜敬爱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文学作品阅读中对“主要形象”的考查例谈——以近三年高考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