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2009-10-13侍守红
侍守红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教学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情感共鸣,有效性弱。针对这一问题,作者采用“挑刺教学法”进行历史课的教学,最终引导学生达到“不要前台看热闹,要到后台看门道”的目的,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 挑刺教学 有效性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从颁布以来已有好几个年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市历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理念上:由“师本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逐渐走入课堂;教学方法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代替满堂灌……所有的这些变化都令人耳目一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并不是真的感兴趣。他们有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的是看看热闹,有的干脆不学,认为学历史没什么大用,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背历史。这些情况表明,我们的历史教学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某些方面还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情感共鸣,还不能满足学生情感与生活的需要。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到底还存在什么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2007年开始,以八年级一班为实验主体(注:差班),采用“挑刺教学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索。下面是一年来的实践与总结:
一、“挑刺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1.按课程标准的规定完成教学内容。
2.在每课结束后,让学生把当天对历史教学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挑出来,写在小纸条上(不记姓名)交给历史课代表,然后历史课代表再交给我。我把学生挑的这些“刺”进行分类总结并印成试卷发给大家,征询解决的方案,周一收上来。对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有价值的“刺”写在小黑板上,让大家公开分析与讨论,然后写出论文,好的论文贴在教室的墙上。
二、挑“刺”的内容
学生挑的“刺”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答案也是多种多样。但这里却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与流行的大话、空话、套话,有的只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与肺腑直言。有的让人捧腹大笑,有的发人深思,有的懵懵懂懂,有的语出惊人,有的见解独特……
学生一开始挑的刺比较浅显,大部分是一些显而易见的或是内心感受比较深的感性的“刺”。后来他们挑的刺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专业性,也越来越有价值,挑的刺逐渐地由感性走向理性。下面我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或对学生的成长有推动作用的“刺”简略的总结如下:
1.对历史新授课的总体感觉是:
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涉及的内容特别广,跨度特别大;教师上课的节奏快,许多情景与材料接二连三地出现,学生没有沉思与回味的时间,许多内容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还没有切身的体会或还没有从情景中走出来,教师就要求学生回答一大推问题,一节课上下来,对所有的人与事都了解了半撂子,还感到特别累特别没意思。
2.对历史教材挑出了许多“刺”:
①历史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
许多内容并不是他们内心渴望的或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的,历史书中所涉及的人或事都是大人的事,他们没有经历过,不太懂。许多情感是他们所无法体会到的,是无法引起他们共鸣的。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历史的热闹,看别人的热闹。由于没有细节,他们是看完就忘,考试背背就行,这样他们学历史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实用价值,也没什么大的兴趣。
②历史教材的跳跃性太大,可读性不强。
历史教材上讲了一个又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人与事,学生的胃口被调起来了。可这些人都是“从天而降没头没尾没血没肉”的,许多事都支离破碎,没有具体而动人的情节,只有干巴巴的概况与概述,接下来就是一大堆让他们弄不明白或不能完全接受的结论与评论或道理,结果被调起的胃口又被放下来了,就象电视剧放了一半就结束一样,真没劲。他们希望历史教材能够像小说那样写的有血有肉。或有一些补充教材,能让他们多了解事件或人物背后的感人的东西。
③教材中的许多评价、结论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三、解决方案与总结
针对学生所挑的刺,我采用个别谈心、指导读书、课堂讨论、开辩论会等各种方法加以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北师大版)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时,学生挑出了以下几个刺:
1. 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难道他想做亡国之君?
2. 张学良为什么一开始不抵抗,而后来又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针对学生的质疑,我指导学生阅读了《张学良传》、《西安事变》、《毛泽东选集》、《蒋介石传》、《国共两党关系史》等相关书籍,让学生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最后,我召开了一节专门的讨论课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分别站在张学良、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中国的老百姓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对以上问题得出如下的答案:
1.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是为了铲除自己的政敌——中国共产党,是一种缓兵之计,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处在他的位置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他牺牲了东北三千万同胞的利益与张学良的利益。让张学良去剿灭中共,可以一石二鸟,此计是何等的高明,只可惜日本不配合,才让老蒋的如意算盘落空。
2.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也是因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威胁,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因为老蒋要把他的军队调到福建,这就等于要了他的命,他并不像《学习手册》上所说的那么伟大。
由此,学生得出以下的认识:
1.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理由与原因,但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切身的利益,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 看事情不能只看热闹,要看门道,要走进幕后,要追根溯源,要分析最本质的原因,要不然,就会被蒙骗,得出错误的结论。
3. 在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是非常有道理的。人类历史其实是一部残酷的竞争史,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看到的就是生存与利益。为了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
事后,学生喊出了一个口号:“不要前台看热闹,要到后台看门道”。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欣喜地看到我的学生形成了质疑的习惯。他们在学习历史时,凡是对教材上的那些解释或结论、评论有怀疑时,他们就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头探向更浩瀚的史海,到那里去拾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历史与人生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感到自己比以前成熟了,觉得学历史还是挺不错的,还是很有用的。学生找到了学历史的乐趣与价值,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一年的探索,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历史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历史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人文学科,应把更多的目光与关注投向学生,多听听学生的声音,多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能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智慧,能为他们今后的生存指引方向。只有这样,历史才有存在的价值,历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