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2009-10-13赵斯可
赵斯可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塑造也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本文探讨总结了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广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观察力。
关键词:教师 心理品质 情感 学识
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劳动工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塑造,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法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艺术的欣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和谐教学法的今天,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是积极的情感,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师高尚的情感品质不仅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还能推动激发教师积极工作的热情,是教师教学科研和创新教育的动力,而且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催化作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对学生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高尚道德的崇尚,作到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都是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爱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它能激活一个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是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干扰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
第二,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系统而繁重的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忘我的工作态度,每时每刻都在感染教育着学生。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和外表形象相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如果教师能在特殊场合针对具体教育情境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和语调手势,往往能更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志力量,强烈地感染教育学生。
第三,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作为文化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本身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努力给自己进行知识充电,提升人生价值,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千篇一律,毫无差异地重复做功,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年复一年的照搬使用。学识广博的教师,会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间、不断地改变教学、途径、方法,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就是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中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新的问题,来教育影响学生。
第四,教师要有良好的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力是教师组织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也是工作成功的保证。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面对各种挑战。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他们。要想了解学生,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远见卓识,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此外,教师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在课改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的角色转换,掌握新的专业技术,多渠道多网络接收信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会”到“会学”,由“静”到“动”,由“空想”到“实践”,由“实践”到“探究”。教师的教学手段能与时俱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才能为学生搭建起自立、体验、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总之,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加强自身心理品质的塑造,以身示范,来影响教育学生健康发展。教师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我知为你知的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以身作则,面对问题不害怕、不回避,勇于面对,适时调节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仰其人、敬其业”,从而促进和谐教学法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