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听说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2009-10-13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训练听力

唐 静

摘要: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是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低年级学生听说训练做了初步的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听力 说话 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显然在标准要求中,学会听话和说话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要求,听说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听说和读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口头语言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也必将会丰富和促进口头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是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我们就应该特别重视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说能力,以听说促读写,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听力”训练

我们知道,一切知识信息都是通过耳和眼传递到大脑,再借助大脑的思维功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听的能力,那么思维能力、写的能力、读的能力、说的能力都将是一纸空谈。所以,培养听的能力,是说、读、写诸能力的前提。笔者认为,训练听的能力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会听”的训练,所谓“会听”就是精力集中地听,正确地听,记忆地听,理解地听。听的训练,就应从这四方面一步一步抓起。

(一)精力集中地听

初入学的儿童,无意识地听、无目的地听占着主导地位。我们要培养学生“集中精力听”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感知事物。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要重复这样一句话:“看哪位同学的思想最集中?”一句话,学生马上就会坐得很端正,眼睛都望着教师,意思很明白:我们的思想都集中了。这样组织教学,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便不会分散。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走思了,东张西望或者在搞小动作,教师可以问:“刚才我说的是什么?”让他把刚讲的内容重复一遍,他刚才没注意听,肯定回答不上来,这时候,班里的其他孩子便会纷纷举起小手,且能流利地回答上来,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积极因素对其他孩子进行表扬,从而使没有认真听的同学产生自卑感,并树立争取表扬的决心,接下来一定会聚精会神听课。与此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上课要精神集中地听,不想与上课无关的事。”训练得多了,学生听的意识就会增强,就能够精力集中地听了。

(二)正确地听

怎样训练学生正确地听呢?例如,教学单韵母“e”时,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答:“鹅。”教师告诉学生:“鹅的发音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单韵母的发音。”接下来,教师发出四个音调不同的“e”,让学生听辨,说出哪一个声调的“e”是“鹅”的发音,其他声调的“e”各是第几声?类似这样的训练,便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辨析,正确地听。(应当先总结归纳出来再举例)

(三)记忆地听

记忆地听是让学生听了以后能记住。这种训练可以利用看图学文进行。好处是:如果一旦记不住,还可以利用图来记忆。以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看图学文《秋天》为例,教师在要求学生看图之前,提出几个小问题:(1)天空是什么样的?(2)稻田是什么样的?(3)池塘边的梧桐树怎么样?接着问学生:“教师提的问题,同学们都记下了吗?”然后让学生把问题重复一遍,看看是否真的记住了?若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教师可再提示: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地粗略看图,再记忆。这样,借助图以及教师的提示,学生便会沿着“天空——稻田——梧桐树”的思路,记起教师所提的问题,而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回答问题。

(四)理解地听

正确地听、记忆地听是为理解地听服务的。如何训练学生理解地听呢?常用的方法是:在学生听完一段话后,让他们说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或者在听完一篇课文后,让孩子们说说文章的梗概。低年级语文教材上有许多课文,如《小猴子下山》、《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等等,都能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把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经过较多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倾听,听的能力大大提高,为今后练习说话打下基础。

二、“说”的训练

(一)通过词句教学打好说话基础在以识字教学为主的低年级,不能把教学重点仅仅放在字的音、形、义上,而要根据生字的难易、使用范围的大小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语言。

1. 组词说话。在教学生字的同时,让学生用这个字口头组词、扩词,必要时用自己组的词口头造句。这样的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训练学的表达能力。

2. 解词说话。有些词语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如果学生不理解、不会区别,协作时,难免出现措词不当的现象。教师要把这些词的双重意思解释清楚,让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练习说话,在自己创设的语言氛围中去正确使用这些词语。

3. 听辨说话。采用听辨词句的方式让学生区别什么是词?什么是句?判断句子的完整性,来说完整的一句话。例如:

<1>我们的教师(怎么样?)

<2>少年儿童热爱(热爱谁?)

教师出示这些词,让学生判断由这些词组成的句子是否完整?并说出残缺部分,再补充完整。

还有一种表格式的练习很不错,如:

这样,“一句四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一目了然,学生抓住这四点要素,说起话来肯定能完完整整、清清楚楚。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发说话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推动人的求知欲的一种力量。学生对说话的兴趣高,才能敢说、爱说、会说。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去说。

1. 多讲孩子们感兴趣的人或事物

孩子们一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说话内容,立刻就会眉飞色舞,跃跃欲“说”。教师在讲课中多联系这方面的内容,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讲完古诗《鹅》,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说出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六一”前后,可以让孩子们谈谈儿童节里自己的活动及感受等等。

2. 用竞赛的方法

小学生最富竞赛精神。若在课堂上进行“比说”,“比读”,“比写”等活动,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要求参加。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把竞赛有机地贯穿于说话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3. 表扬鼓励法

恰当、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对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一些胆小、不爱发言的后进生,千万不能批评、挖苦、和嘲笑。而要专门为他们设计一些较容易的问题,待他们顺利发言后,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一来,他便敢于说话,乐于发言了。久而久之,说话的水平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插图培养说话能力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插图丰富多采、形象直观,富有启发性,是学生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凭借,还有既适宜又方便的优点。

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看图,要分清主次。先说主要的,后说次要的,要围绕主要的先说。主要的多说,次要的少说,主次分明。

2. 启发学生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一幅图如果出现的人或事物过多,学生就会说得支离破碎,连不起来。这种情况下,要指导学生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找线索,把看似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如:《骆驼和羊》插图中的第一幅图,图上画的是院子的围墙外,大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骆驼在吃树叶,羊前腿扒在墙上,伸长脖子,怎么也吃不着树叶。本来,骆驼和羊两者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通过伸出围墙的那丛枝叶把骆驼和羊;联系起来的话,显然就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因为骆驼和羊的目光都注视在那丛树叶上,二者都是冲着这丛树叶来的,这丛树叶就是联系骆驼和羊的线索。有些学生甚至就能根据骆驼吃着树叶时的那种得意洋洋的神态及羊努力争取树叶的姿势,说出它们的心理活动。

3. 抓住规律,训练说话的条理性。教师可根据不同图画的特点和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话;或引导学生按图上的方位说话,如: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等;或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富于联想,把图上没有的内容,通过想象表达出来。

(四)把说话训练同思维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语言受思维发展的影响,思维缺乏条理性,语言则语无伦次;思维中概念不清,则语言中用词混淆、矛盾。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续编故事”、“补结尾”,“换结尾”等教学方法,都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课文留有余地的结尾,让学生展开想象,训练说话。设计“狼扑向小羊,小羊被吃掉了没有?”这样的问题给孩子创造想象的空间。由于孩子们都同情和关心小羊,很担心小羊的处境,所以,他们都会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回答。有的会说:“可怜的小羊到这时候才明白,和狼这样的坏东西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可是已经晚了,它被凶恶的大灰狼吃掉了。”有的会说:“就在这紧急关头,一位猎人出现了,他举起猎枪,瞄准大灰狼,‘砰地一声,大灰狼倒在河里,淹死了!”众说不一。这样,把发展思维同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了。

听说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长期指导和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为以后的习作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训练听力
同期听力(五)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Units 9—10 听力练习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