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2009-10-13翟立红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学生

翟立红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已有的知识成果,而是需要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本文从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角度总结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我们说:“如果从学校走出去的人永远在模仿和抄袭而不会创造,那便是失败的教育。”课堂教育只有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作第一任务,今天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明天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设计情境,轻松学习

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思维开拓。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名主持人,他要以渊博的知识、优雅的气质、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应变去营造气氛,让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的火花就会在和谐的交流中迸发。

例如“24时计时法”导入新课设计:

师:同学们,我向大家预报一下今天晚上的电视节目,18:00动画城、18:30大风车……谁能在钟表上把动画城开始的时间表示出来?甲:钟表上没有18:00。乙:18:00就是6:00。甲:不对。6:00起床没有动画城。乙:我说的是晚上6:00。师:为什么18:00时针指向6呢?咱们一起研究一下……这样以预报节目形式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去想办法解决困难,才能发展思维。

对学生古怪的发问,看似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斥责,那样会伤害学生自尊与自信,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思维方式有两种:记忆型和创造型。前者思维较集中,但不宜变通,较少提出新颖见解,乐于倾听也较有分辨力,在几种方法并存时可以找到最佳途径。后者比较活跃,能多角度看问题,反应敏捷、长于谈吐,但往往认识不深入,决断力不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类型,根据课堂需要调控两类学生的情绪及思路,让他们在发挥各自优点基础上,克服弱点,改善他们的思维状态,实现思维互补。

三、合理设计,循循善诱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在备课时应将教材立体分析,做到烂熟于胸,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多问“为什么”“还能怎样做”,少问“对不对”“这是什么”。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去申述道理,发散思维,培养其创造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各自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课上设计这样的提问:你能用手中两个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吗?﹙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两者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梯形面积怎样算?为什么除以2?以上问题的提出,仅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了训练其创新思维,接着问: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别的图形吗?学生积极探讨,这样既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又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另外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度、梯度与密度,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才会乐于思考、乐于创造。

四、显示过程,金针度人

过去的教育注重将现实成果教给学生,而现在要求培养学生素质,让他们学会学习,必须将成果接受过程显示出来,教给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到方法,要教人以渔。

例如在求平均数的教学中,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六名同学考试成绩如下:

求出平均分,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思考后汇报三种解法

﹙1﹚﹙95+97+98+94+91+95﹚÷6﹦95

﹙2﹚95+﹙0+2+3-1-4﹚÷6﹦95

﹙3﹚〔90×6+﹙5+7+8+4+1+5﹚〕÷6﹦95

这时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对三种解法简单评价,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一种有常规性,一般性。第二种有创新。第三种麻烦绕圈。这样的结论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告诉学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要有了“网”才会捕到意想不到的“鱼”,这真可谓:云锦织时从教看,巧使金针度与人。

五、联系实际,手脑并举

密切联系实际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又一途径。心理学认为,手脑并举对事物认识才会深入牢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观察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疑点,然后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法,创造欲望会愈燃愈烈。

六、身体力行,潜移默化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教条刻板的教师能教出机敏灵活、能创新的学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努力钻研业务,在本职工作中去创造、开拓,努力挖掘封闭题中的开放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教师自身能这样做,学生必然从中受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思维创新的目标。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会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学生
学生写话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