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

2009-10-13孟秋敏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试管氢气二氧化碳

孟秋敏

摘要: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受到限制,无法较好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本文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二、启发思维、鼓励提问;三、做好化学实验,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字:化学 教学主体 学习兴趣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带着昔日的向往和梦想走入化学的第一节课。这一节课对学生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上好这节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加速学生主动地学习。如:在纸上事先用酚酞写上“化学”二字,课上喷洒碱液,这时在纸上就会出现粉红色的“化学”二字,什么是化学呢?这就是化学。还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怎样保护铁菜刀不生锈?二氧化碳没毒,但为什么会致人死亡?怎样防止温室效应?这些问题学生当时答不出来,就可以激发他们以后学好化学的信心,从而解决一些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启发思维、鼓励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是通过五官来获得直接知识,阅读、观察实验、看黑板则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并在一边略加提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例如,在学习《铁》一节有关铁生锈的条件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8页的第三段有关实验的文字,并略加提示:为什么第二支试管中的水要沸腾?为什么第三只试管空气要烘干?让学生带着疑问来观察三支试管中的铁钉,从而更加突出铁生锈的条件:与水、空气接触,两者缺一不可。

化学课有一个不同其他课的特点,就是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提出疑问,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学生质疑,既然铁、镁、锌都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制成氢气,为什么实验时只选用锌呢?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学生会问,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盐酸,能不能像制取氢气一样选用硫酸呢?此外,学生学完这一点后会质疑,灭火器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也能制取二氧化碳,但在实验室制法中为什么不选用呢?对于学生提出一切的疑问,教师应该首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可以用实验的手段加以解决,特别是对比实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比试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做好化学实验,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次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灵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课堂上尽量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如:“空中生烟”,用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还可以再做“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学生的注意力分有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通过有趣的实验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和将来面临的挑战,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把学生从简单的记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现出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试管氢气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试管难题
一种用氢气还原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大型氢气隔膜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