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育兴趣 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2009-10-12马玉兰
马玉兰
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爱上体育。
1.掌握好课堂节奏,调整课堂气氛,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才会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相反,单调古板的方式、方法,只会降低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他们心理特征进行备课,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等都新鲜活泼,这样学生就会精神振奋,生龙活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否则,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尊感。由于体育课的时间、场地、内容的限制,尤其在练习过程中不宜经常停下来讲述,所以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并使其了解所学的内容、目的、任务,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说话态度要诚恳,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要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调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失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能用讽刺挖苦、偏激的语言伤害学生,否则,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3.利用游戏与竞赛,活跃课堂气氛。游戏一直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它更是成了专家、学者及教师讨论与思考的热门话题。虽然看法不一、建议众多,但就体育游戏的“取”、“舍”问题,还是达成了共识:合理选择与运用体育游戏,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体育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对游戏原有的方法、思维、规则等作出适当调整或改变,使其更具特殊魅力,真正达到服务教学之目的。
就其效果而言,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学生的喜爱,尤其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被人鼓励和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多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活动,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让学生通过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兴趣的产生,实际上是学生内在动力的体现,是随着学生自身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心体验而逐渐产生的,学生往往希望有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情境,倘若教师制订的学习计划超出其能力太多,学生就会畏难,根本无兴趣可言,如果学习目标与其能力相符,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学生就会享受到由自己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内心成的功喜悦和体验积累就会逐渐定型为对体育的兴趣。
5.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亲和感。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新课程改变了体育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从过去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同伴。教师放下了架子,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如在许多游戏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师不只是组织学生练习,而是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知识的乐趣,共同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交融在一起,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出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性别、爱好特长,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应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兼具娱乐性和生活性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体育娱乐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练习,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己组织锻炼,以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7.从学生的健康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项运动的的技巧,并不断地尝试成功的喜悦,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培养自己的体育素养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技术特长,要加以引导培养,以此来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受益匪浅,好象在体育的汪洋大海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验,教师、教材、教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新课程理念,达到培养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赵军.体育游戏教学之我见[EB/OL].http://blog.sina.com.cn/
s/blog_4ba78dcc010007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