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乡校教育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09-10-12徐天砚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校本课题

徐天砚

一、研究背景与实践目标

我校(此处指江苏省淮安市渔沟实验小学,下文同)提出并实施《整合乡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倡导的主旋律,我国更是视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中关键的术语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建设的专用名词,更是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关键术语,教育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优化课程设置,而以生本、校本、师本的科学发展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召唤。目前小学尤其是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认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只占很小的比重,无足重轻,要么把校本课程作为“装饰品”,当作一种“点缀”,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从而导致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缺席”。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知识技术准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缺失,由此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困难重重,质量不高,农村教育改革呼唤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

3.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当前的教育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新生事物受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如何整合校本、乡本教育资源,开发具有生本需要,体现校本特色,反映乡本文化内涵和经济成就的课程,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以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为方法论基础,突出素质教育思想,确立了实践目标:通过开发彰显千年古镇、百年老校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期待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兴趣特长得到全面、协调、主动发展。而实现该目标的主要凭借是整合乡本、校本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内容与实践过程

本课题是一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性整体实验,我们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广度、深度、层次这三个维度上予以考虑,建立了立体的多元化的教育管理结构,具体研究内容是:①研究千年古镇百年老校教育资源的课程功效。②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功效。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活动对形成学校特色的创建功效。④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活动对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个性发展的教育功效。

校本课程开发受到地域、文化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受到教师能力水平的影响,受到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的影响,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有其独特性。为使以上研究内容落到实处,我们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着力做好以下几项过程性的工作。

1.挖掘校本资源。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人文环境本身是一种隐形课程,它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着力整合校园人文环境,使隐型课程变为显型课程,编入校本教材,形成一个个学生身边的教育主题,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

(1)环保教育主题。我们将学校各种花草树木设为独立单元,按课编排,图文对照,具体介绍各种植物的名称,原产地,生长特性,养护要求。这样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到增长学生环保知识,再到强化学生环保行为,形成主题教育网络,让学生在校园这特定的环境中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2)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主题。我们将学校“一日常规”,“行为规范”,“安全准则”等校本管理常规,设为独立单元,按课编排,通过身边的案例进行主题教育。如“安全准则”教育内容,教材以《珍爱生命》为课题,搜集学生熟知的一些案例,进行感染教育。这样有针对性地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3)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我们将学校“四好”墙标,教学楼牌,名人名言条幅制成图片,配以文字说明,设为独立单元,按课编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主题,将“读好书,读活人生”、“写好字,写正人品”、“唱好歌,唱红人心”、“做好操,做全人格”的四好内容和“翔宇楼”、“田友楼”、“天培楼”等楼牌作为教育主题,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4)兴趣特长教育主题。将学生手抄报、手工制作作品、艺术表演剧照等设为独立单元,按课编排,具体介绍学校各特色兴趣小组取得的成绩和训练创作要领,使兴趣熏陶与特长技巧培训融为一体。

2.整合乡本资源。校本课程具有地方特色,我们鼓励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现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渔沟镇是千年古镇,苏北文化名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了许多名人志士。渔沟又是新兴省级小城镇,工农业发展迅猛,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整合了这些乡本资源,围绕课程目标,确定教育主题,编制校本教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互动式的教育活动。

(1)突出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将古镇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故事,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分单元编制教材,通过课堂教学,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活动,前辈英勇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

(2)突出历史文化教育。我们将古镇的历史名胜,文化名人,遗迹、遗风按单元编制教材,通过古镇揽胜,名人报告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让其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家乡灿烂的文化,感悟家乡悠久的历史,感叹家乡迅猛的发展。

(3)突出科技教育。我们以乡镇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建立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基地。将我镇特色工业中的剐板厂、铁合金厂、面粉厂,特色农业示范园中的蔬菜种植、家鸽饲养,分单元编入教材,分别介绍其生产流程和种植、饲养要领。将课堂教学与基地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多渠道增强师能。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也就是多渠道增强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我们的做法是:①引导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开发和完善校本资源;②引导教师翻阅大量的县(区)志、校史,寻访名人,探访往事,将千年古镇,百年老校的错综复杂的资讯,去粗存精,整合成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校本教育主题;③引导教师发挥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积极搜集和整理、编制众多的优秀教学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④引导教师在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活动中扮演好编剧的角色,使一些诸如主题班会,新闻发布会、特长汇报会、“法庭”辩论会,各种演讲、竞选等活动,成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

三、研究成果与实践体会

综观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初很多的设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又使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随着解读新课程的深入,我们运用新课程的思想丰富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新课程理念成为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明亮航标。

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实际出发,着力以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管理规范、科技制作,以及环境与科普知识、地理与人文知识、乡镇与学校发展的社会知识等进行校本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收集整理筛选资料328份,编印渔沟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共计四册。其中有《美丽的乡村》(幼儿版)、《我爱我校》(小学低年级版)、《让地球充满生机》(中年级版)、《可爱的家乡》(高年级版),这些校本教材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另外,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带来了鲜活的素材,也给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特别是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1.整合乡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编制者,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寻求到课程的“生长点”,创造开发了富有特色的、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提高了教师多学科教育的整合能力,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1)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在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发生了悄然变化,不再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开发校本课程,编撰校本教材,为教师在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媒体的运用等诸方面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丰富了教师教学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师教学技术水平。

(2)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在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确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奋斗目标,在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科学谋划、精心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设鲜活的、生动的、有趣的、教育的、成长的互动形态。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课题组成员先后有六人次获省市课堂教学竞赛奖,有十数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整合乡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传承了乡本、校本历史文化,推进了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校为基地,着眼于学校本身,着力于乡镇本土的校本研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我们根据特定的历史文化、习俗沿革,特别的自然景观、社会新风,特殊的工农技作、禽畜养殖,多方位地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富有教育功能的教学与研究,进而创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特色学校。我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实验小学”、淮安市文明单位、淮安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淮安市“德育先进校”、淮安市“绿色学校”、淮安市“体艺特色学校”、淮安市“科技特色学校”、淮安市“文明礼仪先进学校”。

3.整合乡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实践机能等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1)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这些感受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的过程。学生定期走出校园,到村头田间去、到乡镇企业生产车间去、到古镇小巷去,到热闹的集市上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情感世界。

(2)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学生通过艺术、手工制作等校本课程的学习以及活动中心的培训,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取得极大的提高。学校有五名学生获得淮安市首届未成年人手工制作电视大赛一、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这也是本市唯一的一所农村学校获奖,此外,学校还连续三届获区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3)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校史探究的活动中,孩子们走进学校资料室、档案室,查阅资料,探寻学校发展的历程。知道了我们的学校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1693年,同学们为母校悠久的历史而惊叹。知道了我们的学校先后培养了诸如雕塑家滑田友,台湾著名作家司马中原等一大批的惊世英才,孩子们为母校骄人的办学业绩而自豪。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尊师爱校的热情。另外,学生们还能从周边环境中寻找研究课题,如“古镇集市的变迁”,“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淮沭新河水资源的调查”……他们查资料、问老师、访老者、写报告,忙得不亦乐乎。试想,投入如此生动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创造热情怎能不被激发出来呢?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校本课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