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设计原则之我见
2009-10-12肖同庆
肖同庆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倍感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其核心是要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述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设计所遵循的五大原则。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任务设计 活动 原则
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由交际法发展而来的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在国际上广泛采用,非常流行。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存在“费时多”,收效较低的状态,教育部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时,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倡导 “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倍感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在完成任务中体验用英语学习、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从而达到“能够做事情”,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英语教学的实质—交际(communication),体现“做中得学”(learning by doing)倍感成功。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可见,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实施和完成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合理的任务呢?任务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述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设计所遵循的五大原则。
一、任务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语言习得规律
我国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进入青春期,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都很大,正是从半成熟趋于成熟发展,因此,这个时期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与儿童和成人所不同的一些独有的特点。具体反映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些特点是:他们在课堂上最活泼,爱说爱动,对教师的任何提示和提问都会做出积极反应。这种积极性特别在初一和初二年级更为明显。但随着年级的提高便逐渐减弱,他们开始对英语学习有着好奇心和一股学好它的热情。但随着学习困难的增加,这种好奇心和热情逐渐减退;他们在学习方面具有挑战和好胜的性格。在课堂上好自我表现,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们富有情感,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认可,得到同学的尊重和赞扬,但易于冲动,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习上不太自觉,无耐心,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任务化活动,满足他们好说,好动的灵性,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大胆参与,积极合作,主动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习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支持环境,使他们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另外,学生学习语言也是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我们所设计的活动应当吸引全体学生参加,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和水平好的学生参加。设计的活动应是适应所有学生(including)的,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些学生(excluding)的。这样就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有机会自主地选择、决定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内容及学习方式,都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效果也是不可低估的。实践证明,学生对胜任的学习任务会越做越感兴趣,越做越好,尤其是在学习中常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誉、认可和鼓励,就会引发起强烈的胜任内驱力,从而不断进取,使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胜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教师善意的指点,树立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追求更高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二、任务设计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感知他们的生活环境,以让他们在头脑中去建构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建构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因此,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就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理论,尽可能创设尽量真实的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活动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经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情。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设置的活动内容无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思维挂起钩来,或设置的活动内容不贴近生活,教师本来想竭力保护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学生就会被一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感觉所控制。与此同时,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要尽量真实。Nunan在论述任务型教学的原理时,区分了“真实世界”(real-world)任务和“教学性”(pedagogic)任务。“真实世界”任务是指课堂外的真实世界中的各种行为;“教学性”任务往往并不在现实世界中发生,但它能培养学习者完成真实任务所必须的技能,促进学习者内部的习得过程。即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在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使他们注意输入语言材料的特征和规律,为在真实任务中熟练、流利地运用英语提供必要的技能准备。如果教师采用非真实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就会严重削弱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潜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采用诸如句型操练,回答问题等旨在训练语言形式的练习或活动,就会使本来真实的语言材料变得不真实。这样,语言形式依旧凌驾于语言意义之上,其语言材料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任务设计必须遵循“做中学”、“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原则
任务强调“做中学”、“用语言做事”。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事实上,英语本身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我们学习它、掌握它是为了学以致用,为了能解决一定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完成各种真实的任务。而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就应当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任务中完成一定的真实的任务。通过从运用语言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这项任务,使学生为了运用而学习,学了就用,学了就能用,从而直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达到“用中学”、“学中用”、“活学活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