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路走来,书香缓释了我对职业的倦怠

2009-10-12

师道 2009年9期
关键词:鲁迅读书语文

杨 军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师的读书是“底子”,有了这个底子才能教好书,他的学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梨园界喜欢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语文教师是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天不读书,同行知道;三天不读书,学生知道。长此以往,教师的学识魅力何在,师道如何得尊?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习惯、生活需要、精神追求。

笔者很喜欢清代戏曲家唐英写的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不少方面我不如他人,唯独买书、读书不甘人后。从教多年,读书使我视界敞亮,使我精神充盈,使我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语文素养得以一步步提升,使我每一次走上讲台时有些底气,使我学会坚守,学会求新。且读且教,且教且读,这样一路走来,书香也缓释了我对职业的倦怠。

钱钟书先生曾调侃道:“肯读书有学问而能教书没什么了不起的,正如有本钱而能做生意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本钱而能做生意,才叫艺术。”自知生性笨拙,无本钱而做生意的“艺术”我做不到。如今教育学成为显学,教育专家满天飞,教育流派迷人眼,不过我始终认一个死理:自己不读书怎有源头活水,怎能引导学生读书?教师不“下水”,提笔重千斤,怎么去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伊索寓言》里老螃蟹教小螃蟹走路要直走,小螃蟹说:“妈妈,你总得自己直走给我们看看呀。”小螃蟹的话启我良多思考。

张大千先生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教书也同理。一位老校长说: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书教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不肯读书的教师,书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读《鲁迅全集》,凭参考书也能教鲁迅的杂文、小说,读了《鲁迅全集》,更能全面、深入地体会鲁迅的博大与深邃。特别是读了他的书信和日记,更能了解他金刚怒目、投枪匕首之外的柔情与关爱。建国后的鲁迅传记或评论,未免将鲁迅神化,再读读民国时的或港台出版的鲁迅的传记与评论,或许能更接近本真地去了解这个有缺点的战士。不读红学家的论著也能教《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宝玉挨打》,读了几本红学专著,聆听了专家的红楼讲座,感觉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大家的引导让我们能渐近《红楼》的堂奥。不读原著,也能讲节选的课文,读了原著,方能全方位把握作品及作者思想。不读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不知文化昆仑之高;不读郑逸梅、王世襄、邓云乡,不识遗闻逸事之雅趣;不读王国维、陈寅恪、顾准的有关传记,不知道什么叫文人之傲骨在腰……有了厚实的积累,面对文本,面对学生,才能高屋建瓴,左右逢源,应对裕如。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做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不在于研究之专,而在于读书之博杂。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杂取众书,多掌握些字词源流,多了解些文史掌故,多关注时世纵横,多留心科技的日新月异,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丰富起来,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师生共同品味语文之美,创造语文之美。

为了提升自己,我平时还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

重读《论语》《大学》《中庸》,对“因材施教”“愤悱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学相长”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现如今,有人总是拿什么新课改的名词术语来吓唬我们,我们何不反问他,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难道不是最好的课程?在轻松的氛围里,让学生“各言尔志”,难道不是一种理想的德育境界?我坚信行动的力量、美的力量大于术语。还是华东师大的崔允漷先生说得好:“不要问素质教育是什么,要多问自己为素质教育做了些什么。”坐而论道有何益,脚下行动是本真。

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才知道什么是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知道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步履是多么沉重而迟缓。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教育。苏氏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是和谐教育的高标,蓝天下美丽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和谐学校的范本。

读《魏书生文选》,敬佩魏先生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天才,再读李镇西《爱心教育》《民主与教育》,才渐渐感觉出魏书生的管理中多少还是染有辖制的色彩。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聆听于漪先生的謦欬,读过吴非先生的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更深切地感受到应该把“人文”二字写在教育的旗帜上,写在语文教育的旗帜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有更明确的理性方向。教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能自觉思考、敢于质疑、生动发展,才能建树独立健康的人格。教育的真正要义就是让人活得像一个人,摆脱愚昧,走向光明与智慧,消灭专制,追求平等、博爱与自由的境界。

林黛玉初听《牡丹亭》时想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记得第一次读北师大肖川博士的教育随笔《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心下诧异:教育文章居然可以这样写。没有板着面孔的说教,没有故作高深的高头讲章。语言富于质感,平易亲和,细腻而委婉,雍容而大度。读来如吮甘露,如饮醇酒。后来他的《教育的真情与智慧》《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同样让我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每一篇教育美文都让我在洋溢着诗意的芬芳的语言之河川中,享受着优游的、快乐的教育理论之旅;一次次让我感奋,一次次燃点我的教育激情,激发我对诗意的教育人生的回忆与畅想。

报章杂志同样是我的新朋旧友。《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教育文摘周报》《文汇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随笔》《书屋》等诸多报刊,是我教学的源头活水。奇文共欣赏:《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多家网络论坛上的时评时而使我们师生扼腕叹息,更多的时候则让我们快意击节,那短短的45分钟也就成了师生的节日。教育的对象是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理所当然是我的至友。说心里话,《师道》《上海教育》《语文学习》是我每月最急切的期待。告诉你一个秘密:《文汇读书周报》和《中华读书报》永远心怀真诚地在“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

至于现代人每日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就不必交待了吧。

古人云:“不见异人,当得异书。”这些年来我能站稳讲台,得益于古圣先贤、良师益友用他们弥漫着灵魂、智慧的芳香的言论、书籍为我点亮心灯,引领迷航。

教育的智慧是朴素的,也多是些古老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在“四书”里,在朱熹的论述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在卢梭的《爱弥儿》中,在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中;教育的智慧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蔡元培先生那里,在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躬身实践的陶行知先生那里,在终生推行“平民教育”的晏阳初先生那里,在杜威的理论中,在苏霍姆林斯基做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里,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在我们每位老师的智慧实践中……如果有哪位教育大师、课程专家既不实践也不调研,而故作高深,以为自己真理在握,站在岸上指挥水中人如何摸鱼,那么不必犹豫,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样的鸟导师,大可以打倒的。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如果说一块泥巴有点香味的话,那是因为它和玫瑰在一起。这些年来,我能在教育岗位上立定脚跟,那是因为有书香的熏染,那是因为身边许多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而又极富高情雅趣的诸多同事和朋友给我以指点与帮助。

于漪老师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的一位学长告诫我:“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要多读书,别让孩子看不起你。”我看,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好读书、善思考和乐于创造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这样,语文教育的诗意之美才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红尘滚滚,霓虹闪烁,大千世界诱惑无处不在;但夜阑人静,青灯黄卷,茶烟袅袅,书香依依,心中便有了一份古典的心情,少了几分浮躁,多了一分思索。

肖川先生说得好,“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以古典的心情去学习吧,教育生涯原来可以更美的。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鲁迅读书语文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孔乙己
我们一起读书吧
阿迅一族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