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剪裁 凸显特点

2009-10-09夏迎春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网袋俘虏松鼠

夏迎春

教学内容:教科版3年级下册第3单元。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次次和文本对话的情境。学生与语言文字不断碰撞的同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方法、学会知识、熏陶情感。最终达到“意文兼得”,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教学目标:

根据3年级学段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理解词句,阅读品味重点语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体验、揣摩、发现课文的真谛,体会真挚的情感。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猜、窜、蹿”等11个生字;会写“逮、叹”等12个生字。

2.在正确、流利读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语言蕴涵的味道来。在感悟真情的同时,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3.初步认识“倒叙”的叙述方式,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这部分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思路:

课文以10个小段落,采用倒叙与插叙两种交叉的叙述方法,呈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对3年级学生认识倒叙的叙述方式来说,难度太大。

本着“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的基本理念,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读中感悟、品味、积累语言,读中质疑、启思、探究问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体现“简单、扎实中有亮点,简单、扎实中求实效”的教学特色。

为此,在设计时以教材为依托,大胆剪裁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清晰的认知平台,凸显中段学生学习特点。第一课时呈现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知大意,识倒叙;第二板块:品语言,悟情感;第三板块:设悬念,填留白。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把我与小松鼠之间的故事删减成3个小段落。并以读故事排顺序的方法,先认清顺叙的叙述方式,再通过添加段落的方法,认清倒叙的叙述方式及特点。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习得怎样写的方法,并巧妙地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融为一体,可谓扎实、有效。

2.我与女儿之间的故事为本文情节中的暗线。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把此环节放到第二课时,以衬托、渲染情感为主。

3.为突破我与松鼠的内心变化这一难点,从以下3方面设计,为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形成创设螺旋上升的发展空间。

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段为主。在讲走近失去自由的那只松鼠时,兼顾第2、5自然段;讲作者情感变化时,虽然以第6、7自然段为主,但兼顾了全文的完整意义。

②在教学方式的把握上——动静融通。在课堂上朗读和默读训练交叉进行,使课堂动静结合,在多次动静转换训练中,培养学生诵读悟情和默读静思的习惯。

③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以言为主,语思融合。教学各环节以立足语言,培养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主旋律”。尤其在表达能力的训练上,注重语思融合,力求在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思维的历练中发展语言能力。

例如,教学松鼠那极其古怪的目光时,想象补白的对话训练设计。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此时,你绝望的目光,想告诉我什么?;你抗拒的目光呢? ;你乞求的目光呢?。

总之,三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真情实感。

教学流程:

一、知大意,识倒叙

(1)对话交流,引出松鼠。

师:举起小手我们共同写个词:倾听。倾听是细心地听。

师:通过倾听主持人对我的介绍,同学们对我有了一些了解,谁来说说看?

(生谈对教师的初步认识。)

师:谢谢你们!这就是倾听的收获。(出示教师简介的课件。)

师:谁能声音响亮地向同学们再介绍一下我这位新老师。

(生介绍。)

师:倾听了你们准确的叙述,再透过你们闪亮的眼睛,我猜你们是一群活泼、可爱、聪明的小精灵。

师:刚才,我们聊天时围绕着这个字——猜。(出示卡片:猜。)

师:老师这儿有条谜语,读一读,想一想,你猜到了什么?(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生:松鼠。

(2)直观感受,体会自由。

师:真聪明!小松鼠很想同你们交朋友,愿意吗?(出示松鼠的图片,边说边粘在黑板上。)

师:添上一个词来说说它是怎样的松鼠。(在松鼠图片前画横线: 松鼠。)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组图片,边看边想。(出示一组松鼠图片。)

生:可爱、快乐、自由自在……

师:你们眼中的松鼠是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它可以在树干上晒太阳、看风景;还可以和伙伴们到处玩耍,每天都过着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的生活。

(3)合理排序,认识倒叙。

师:读读这个小故事中的松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我看着这只一动不动躺在网袋里的“小俘虏”,老实得就像已经没有了生命……最后,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

我兴奋无比,跑东窜﹙cuàn﹚西地去抓。那小精灵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儿,“嗖﹙sōu﹚”地直朝树梢蹿﹙cuān﹚,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后来,我动用了随身携﹙xié﹚带的网袋,才逮住松鼠。

万没想到这次在山林路边等车,我却发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hè﹚色毛茸﹙rónɡ﹚茸的小松鼠。

师:请3名同学分别来读3段话,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随生回答,依次出示放了松鼠、逮住松鼠、发现松鼠。)

①认窜、蹿。(此环节根据学情,可在生读第2段时或在读完小故事并概括完段意后再处理。)

师:读文时你注意到这两个字了吗?(出示:窜、蹿 。)读一读。

师:想想课文中的组词,再读读句子,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生:蹿是用脚使劲向上跳。窜是乱跑、乱逃。

师:我们做个小游戏吧!我做动作,你来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齐读窜、蹿。

②排顺序。(此环节在读完后,质疑中进行。)

师:看看小故事,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个小故事的排列顺序有点乱,应按发现松鼠、逮住松鼠、放了松鼠的顺序排列。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根据你的提议,我们按发现松鼠、逮松鼠、放松鼠的顺序组成的小故事,谁来读读?(出示排列正确的小故事。)

(生读正确顺序的故事。)

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清楚、明白、有条理,这是我们常用的叙事方法,称为顺叙。

③识倒叙。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段话,一边默读一边想,写的是什么。(出示句子——连续好几个晚上,我都梦见了那只松鼠。)

师:如果把这段话送到故事中,你们看看加到哪儿呢?同桌之间可以说一说。(巡视中发现有两种方法,并依次说明理由。)

生:可以加到故事的结尾部分,说明作者很惦记那只松鼠。

师:让作者念念不忘的那只松鼠,是被他逮住又放走的松鼠。(出示田字格中的逮,并指导书写逮。)

生:还可以加到故事的最前面,我预习课文了。

师:课文把故事的结果放到开始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叙事方法,称为倒叙。(板书:倒叙。)

师:课文为什么用这种叙事方法写,这种方法究竟好在哪儿呢?(出示句子——连续好几个晚上,我都梦见了那只松鼠。)

师:当看到这句话时,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

生:想知道那只松鼠与我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生:我为什么梦到那只松鼠,它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师:是呀,作者为什么对那只松鼠如此的眷恋?那只松鼠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激起我们强烈的读书兴趣,这就是倒叙写法的妙处——巧设悬念。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的那只松鼠,好好体会一下吧!

二、品语言,悟情感

(1)走近失去自由的那只松鼠。

①指导读文。

师: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学请举手。一会儿读文时,我提个小要求: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里面的味道来,好吗?

师:我们先试一试,应该读出松鼠怎样的心情?(出示发现松鼠这段话——万没想到这次在山林路边等车,我却发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hè﹚色毛茸﹙rónɡ﹚茸的小松鼠。)

生:读出发现松鼠时的高兴心情。

生:读出松鼠的可爱。

师:读书时只要静下心来,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味道来。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让我们用心去读文,再标出自然段。

(生自由轻声读文。)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10个。

师:你还记得读文要求吗?(指名读课文。)

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里面的味道来。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你们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读出了自己的味道,真不错!这就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理解课文的第二步就是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②走近那只松鼠。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2和第5自然段。静静地想一想,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出示相关段落。)

生:看到了失去自由、绝望的小松鼠,“一动也不动”,“老实得就像已经没有了生命”。

师:(引读)是呀,这失去自由的小松鼠,眼中流露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生:看到了“拼命逃窜” 没成功,抗拒的小松鼠。

师:(引读)是呀,这失去自由的小松鼠,眼中流露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生:看到了小松鼠变成了“小俘虏”。

师:(贴“小俘虏”的词条。)作者为什么用引号呢?

生:俘虏是打仗时捉住的敌人,而那只小松鼠只能说它失去了自由,才变成小俘虏的。

师:(引读)是呀,这失去自由的小松鼠,眼中流露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生:看到了小松鼠那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

师:极其古怪一词让你看到了什么?

生:非常不一样,目光中有绝望、有抗拒、有乞求。

师:这小小的冒号就向我们解释了极其古怪的意思。(师读: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生接读: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出示网袋中的小松鼠。)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此时 ,你绝望的目光,想告诉我什么? ;你抗拒的目光呢? ;你乞求的目光呢?。

师:是呀,所以我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生接读: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师: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那只松鼠。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

(2)走近自由自在的那只松鼠。

师:谁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松鼠变成了这样?

生:是作者逮住松鼠,让松鼠变成了小俘虏。

师:文中的我为什么要逮松鼠呢?

生:因为女儿想要。

师:因为疼爱女儿,才去逮松鼠。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因为那些松鼠太可爱了,才去逮松鼠。

师:文中的第4自然段就写出了松鼠被逮之前的可爱。一人一句,接力赛读。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出示第4自然段,其中本课要认读的生字字体变大、加粗。)

生:活泼伶俐、可爱至极……

师:从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词语书写到书后自选词语中的小推车里。我们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我也把喜欢的词写在黑板上。(板书:小精灵。)

师:现在,我们一起配合读课文,做朗读示范。(师读我的语句、生读松鼠的语句。)

师:同桌之间配合读一读。

师:一个“逮”字,使原本快乐的小精灵变成了一只可怜的小俘虏,我们多希望一个“放”字能让——(生接说:小俘虏变成了精灵。)

师:作者逮松鼠容易吗?(不容易。)这放松鼠就更不容易呀!

(3)走近情感变化的内心世界。

师:我来找一名同学读6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屏幕。(出示图片作者看着网袋中的松鼠。)

师:你的朗读吸引了我,仿佛把我带进了画面来到小松鼠的身旁。此时,我就是图中的作者,你们就是网袋中的“小俘虏”。

师:我就这样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网袋中一动不动的小松鼠,心像被针深深地扎了一下,很疼很疼!

师:原来的你,在松林中是一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自由蹿跳的小精灵,可现在的你,却。

生:却躺在网袋中,没有了自由。

师:原来的你,每天与伙伴们快乐玩耍的小精灵,可现在的你,却。

生:孤零零地一个人面对陌生的环境。

师:原本有父母疼爱的你,可现在的你,却。

生:老实得就像已经没有了生命。

师:指着屏幕中的段落,与学生进行互换人称对话训练。(出示原文中句子——很久很久,我就这么阴沉地看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如此这般古怪地看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师:是呀,很久很久,我就这么阴沉地看着(你),尽力体验着(你)的心情;

生:(我)也如此这般古怪地看着(你),猜不透(你)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师:此时,你想对文中的我说些什么?(生互相交流、讨论。)

师:作者仿佛听到了你们的声音。齐读第7段,想一想你又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生:看到松鼠隐没在密林深处。

师:这是一只获得新生的松鼠,它不再是“小俘虏”。(师根据生的回答,随机摘去“小俘虏”的词条。)

师:这是令人欣喜的事,那作者高兴吗?

生:不高兴,看出作者放的不容易。

师:哪个词体现了呢?

生:长叹。

师:作者不想放松鼠,因为——(女儿想要。)

师:作者不想放松鼠,因为——(作者喜欢可爱的松鼠。)

师:但是,作者必须放松鼠,因为——

(师相机点拨代表作者心境的词——忍痛割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善良,并憧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再根据学生回答,擦去板书中的逮、放。)

三、设悬念,填留白

师:作者的女儿是不是与爸爸一样,具有怜爱之情、善良之举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来探讨。

猜你喜欢

网袋俘虏松鼠
网袋埋藏和自然环境下测定森林凋落物早期分解过程的比较
俘虏了一“位”自行车
狄斯雷利“俘虏”将军
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二倍体西瓜种子发芽技术研究
宽待俘虏 瓦解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