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起点不是洛阳是南阳?

2009-10-09

记者观察 2009年13期
关键词:摩崖画像石丝绸之路

杨 菲

摩崖石刻上的惊人发现

一位老人的到来,使昔日人迹罕至的佛爷沟热闹了起来。

佛爷沟是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7公里处的一道普通山沟,原本无名,因为上世纪70年代,当地群众在山腰的两块巨石上,发现雕刻有许多佛像,“佛爷沟”由此得名。

2008年11月19日上午,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这里。

林场村的秦金安在这里已经看护7年多了,对此他已见怪不怪。1986年,佛爷沟的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常有人来此参观。

今年2月17日,这位老人又一次来到了佛爷沟,这次来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他们把镜头对准这些佛像进行长时间的拍摄。秦金安试探着对他们说,如果上级能拨几万元经费,在这盖两间房子,刮风下雨我们也有个躲避的地方。这位老人笑着对他说:“你放心吧,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在这里盖房子的。”

5月29日,央视10套《百科探秘》栏目播出了《神秘的巨石佛像》。秦金安这才知道,与他终日相伴的石刻竟有这么多神秘之处,那位老人竟是我国著名的西域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

节目中说,细节显示雕刻者来自西域,经研究属西汉时期开凿,这是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的重要物证。

节目播出不久后,在摩崖石刻旁边的一处空地上,出现了两间板房,秦金安等4位义务看护员终于有了栖息之地。

据《宋志》记载:“香山在州(方城县城)东南120里,上有香山寺,摩崖造像,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背有千手千眼菩萨……”

记者看到,摩崖造像分别雕刻在相距30厘米的两块巨石上。两石总计造像32佛龛138尊佛像,最大佛像高1.4米,最小仅为0.2米。主要雕刻有释迦牟尼、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这些佛像形态逼真,生动传神。

那么如何断定这些佛像雕刻于汉代呢?

杨镰发现,这里有几处修理佛龛石壁的方式跟汉画像石的工匠修理画像石完全一样,都是先把石面打平,打成斜形的条。造像中,有很多西域人的形象。一尊骑着一只羊的佛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秦金安告诉记者,就是这尊雕像引起了杨镰的关注。因为,骑羊的雕像在西域一带,比如在库木图拉、克孜尔等地的壁画中,都能见到,而在中原却从未见到。

他推定,佛爷沟摩崖造像附近区域肯定还有和其相对应的造像,果然,在山的背面发现了摆放诡异、雕刻有20多尊佛像的柱石。

杨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古道,是一个与西域有着密切关系的古道。而巨石和雕塑,应该是古道的地标性坐标。”

记者在山下的姚林村看到几株被当地群众称为“胡柳”的树,当时也引起了杨镰的极大兴趣。胡柳是生长在我国西北地区所特有的树种,在新疆被称为苏盖提,在甘肃被称为河柳。经中国社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取样化验,认为与其它垂柳不同,应该是旱柳的变种,学名“馒头柳”,河西走廊一带广泛种植,中原其他地区未曾发现。

偏居一隅的摩崖造像怎么一下子成了丝绸之路源头的佐证呢?

这个惊人的发现与南阳民间人士袁祖雨有关,今年41岁的袁祖雨是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人,他酷爱考古。

2008年5月,在南阳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袁祖雨收藏的一张于右任手书的别廷芳墓碑拓片和一张胡服骑射汉画像石拓片让杨镰大吃一惊。杨镰曾在新疆住了20年,对西域的研究具有权威性。

杨镰认为,别氏始祖来自西域,然而别廷芳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这证明了南阳有西域人的后裔;而胡服骑射的汉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时驱除阻挡者的画面,杨镰把这块珍贵的汉画像石取名为“巡行丝路”。“巡行丝路”中心是一辆三匹马拉车,车上乘坐的是一位指挥者。骑士分两类,一类是退却之中的弓箭手,从头戴尖帽与双护耳的形象判断,属于丝路早期的领有者塞种(萨迦)人,另一类是正在持续推进之中的汉朝出塞部队,驱除着阻断通道的对手,护卫着居于中心的马拉车。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已经消失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细节。

画面中那辆指挥车,有一对巨大实木车轮。

杨镰说,1901年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发现的楼兰古城里一个叫 “三间房”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直径超过1.30米的实木圆盘,经过考古发现,这就是丝绸古道实际出行用过的一个车子的车轮。之后,这辆独轮车被誉为“西域第一车”。“让我奇怪的是,‘西域第一车竟然出现在南阳的汉画像石里!”

几个月后,袁祖雨把自己在方城拍摄的摩崖造像照片传给了杨镰。看后,杨镰立即来方城考证。

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究竟在哪里?过去,包括杨镰在内的专家认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一头在西域的大宛,而另一头则是西安或洛阳。可是,通过5次到南阳、两次到方城的实地考证,杨镰颠覆了自己的观点。

2009年第6期《文史知识》刊发了杨镰的《丝绸之路史二题》一文,他推断,南阳有延长了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

方城县常务副县长白振国两次陪同杨镰到佛爷沟考察。他说,除了以上发现外,还有其它诸多佐证。

方城隘口古称“缯关”,1997年邮政部发行《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缯关》纪念封。“缯”字《辞源》释为丝织品的总称,当地出土汉画像石有缫丝、织造的场景,表明此地盛产丝绸。这与该县四里店乡、拐河镇悠久的养蚕、缫丝习俗相吻合。

南阳汉画馆的汉画像石上发现有胡奴守门像、烤羊肉串等西域人特有的画面,这些人戴高帽、高鼻梁、深眼窝。方城县原博物馆馆长刘玉生编著的《方城汉画》中有“胡人持节使者”“胡人执钺门吏”等画像。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封地博望镇在方城境内,离此仅几十里。杨镰在南阳还见到了只有在新疆、西域一带才有的风味小食品“馕”。

另外,丝绸之路起止点在大宛国,即现在费尔干纳盆地的乌兹别克斯坦。“宛”,是西域语言,然而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路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这不能不让人称奇,在南阳到处可见与西域风情有关的实物。

据专家考证,佛爷沟摩崖造像石刻既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又早于云冈石窟,属西汉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石窟。该石刻在我国现已发现的石窟文化当中,属于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处,作为丝绸之路源头重要物证的摩崖造像正积极申报“国宝”。目前已有来自中国青年旅行社等的旅游界专家深入当地考察。他们表示,将尽快策划推出方城丝路源头文化游。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

学术上,一般比较认可德国最早提出的“西线说”丝绸之路,即从长安出发,前往中亚,最后到达欧洲;后来法国提出“南线说”,即从广州出发,走马六甲海峡进入波斯湾。随着各地对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视,又出现了西南说,即从广西、云南往缅甸走;还有陕西北部往俄罗斯走的北线丝绸之路。 鉴于丝绸之路长达7000多公里,涉及国家众多,2006年,中国和中亚国家决定,联合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

华中师大教授丁毅华先生在《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大陆桥的东端是洛阳》一文中从洛阳是丝绸产品的集散地角度,论证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2006年8月在新疆吐鲁番召开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上,与会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国专家及文物部门达成共识:“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其起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化而变迁的,洛阳则是其重要的起点之一。”

2007年4月15日,“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碑”在洛阳唐寺门工艺城隆重揭碑。 2008年12月,“古青州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州召开,专家认为古青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他们的依据是,青州在历史上就生产丝绸产品,近年来,青州地区出土了大量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

众所周知,世界遗产对一个城市的提升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国家旅游局力争将丝绸之路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现在,“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在我国学术界已成定论。

6月25日,南阳举办了“丝绸之路源头——南阳”高层论坛,国内诸多知名权威专家学者实地参观考察,从历史、地理等方面确定南阳为丝绸之路东起点。

猜你喜欢

摩崖画像石丝绸之路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赣州通天岩宋代摩崖书法赏析
汉风新韵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摩崖造像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