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感训练 提升语文素养
2009-09-30孙振燕
孙振燕
摘 要:语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体现着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语感能力 语文素养 语感实践 语感分析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一、诵读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实践
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都是典范之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我在教授《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考虑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了解白求恩,我先感情朗读他的遗书,接着激情朗读课文,听读中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读后追问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此时异口同声地说:“赞美白求恩,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他”。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在学习美文佳作之时,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时在脑海中去想象语言再现的情境,学生往往会出现激动的神情,跃跃欲试想表达而又言不达意。此时的学生应当说是领悟了语文的独特魅力。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生:
1.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古人说“知人论诗”,学古诗如此,学现代文也要如此。在新课标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环节中,那些注意了作者情况的学生,理解文本就少有“歪解”现象,进而快速体会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
2.综合相关内容,整体感知。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要能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3.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如果学生意识到这篇散文就是写作者自己被眼前的紫藤萝花之美所吸引,自然就理解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被花之美之香陶醉时那浑然忘我的感受。
4.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揣摩作者流泪的原因、心理,学生深深地被打动了,也就自然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总之,语感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提高,最终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