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成两岸姻缘红娘
2009-09-30刘玉娟
刘玉娟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
——基尔‧凯丝勒
时隔60年,两岸「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的交流也更进一步。然而,走在「三通」之前的另一通——「通婚」却在海峡间畅行了20余年;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让越来越多的两岸有情人终成眷属。
2009年6月26日至7月3日,6部台湾新生代电影以清新、别致的姿态「登陆」大陆院线。而此前一周,《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等7部大陆影片也在台湾惊艳亮相。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两岸电影展,不仅开启了两岸交流史上难得一见的大规模电影互展,也进一步加强了两岸文化的交流。其实,两岸的广电交流不仅仅带动了两岸的文化互动,更进一步成为了两岸姻缘的红娘。
首破姻缘冰河架起两岸鹊桥
追溯最早的两岸婚姻,大约要算台湾艺人凌峰了,80年代末期,台湾「解严」之后,因为拍摄台湾第一部介绍大陆风光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凌峰来到大陆。那时不要说拍片,来大陆的台商都很少,与贺顺顺在大陆结婚,更可算开风气之先,在当时的演艺圈轰动一时。也是这一桩美好姻缘开启了两岸喜结良缘之路。
接下来是因为演唱《当我想你的时候》、《走过咖啡屋》走红台湾和东南亚的女歌手千百惠,因为参加那年北京亚运的演唱会之后,得到和内地合作专辑的机会,认识了北京搞作曲的高大林,因碰撞的个性相吸而相恋,千百惠放弃了比高大林高许多的声名和相应优越的生活水平,追随他淡出歌坛洗尽铅华,在北京过着淡泊有味的小民生活,甚至10年没回过台湾。高大林可能要算最早的台湾女婿了。
玄小佛是80年代台湾畅销女作家,因为有一次失败的婚姻,发誓十年远离婚恋不谈嫁娶。机缘中,结识了上海的电影导演杨延晋,风流倜傥、青年得意的杨延晋,对虽然同文同种,但成长文化、养成环境大相径庭的玄小佛,好奇着迷而追求不舍。没有其他人的两岸婚姻的地位和生活上的差距,两个文化人也和凡人一样,激情过后,回归现实面对自己。她放弃了一帆风顺的事业,与爱人一起生活,毕竟是自己选择的人生。或许命里注定是自己人生的痕迹,其实玄小佛何尝不是在用自己的经历写着另一部小说。
两岸姻缘成两岸最新风景线
随着两岸日渐了解,生活差距缩小,撇开少数不法,应当说两岸婚姻正逐步趋于正常,自由恋爱、婚龄接近、选择性高、自主性强的一群新生代,从寻常百姓到文化人,两岸新人应运而生。
2007年是两岸通婚20周年,根据海基会受理文书验证资料统计,截至2008年4月底,两岸通婚数超过30.8万件。婚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之一,频繁的两地婚姻,最鲜明地体现了两岸交流日益融合的趋势。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大陆来投资的台商已经十几二十年的创业史。刚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更趋向一个同乡的小圈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台胞在大陆发生更多的交流,由最初的经济交流,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社会生活的最高层面——通婚。
根据上海华东师大2003年的调查:在上海登记的「涉外婚姻」(1996—2002)21000多对中涉台占13%近3000对。他们当中出现了新郎新娘年龄差异缩小、文化水平接近、恋爱时间变长、在上海当地定居、台湾女配上海男的比重相对增加等特点。婚姻趋向明显从「改善生活」趋向「追求情感」。
男婚女嫁,你情我愿,本来无可厚非,只是因为之前两岸的长期隔绝,造成了价值取向、经济差异等种种冲突,横跨一湾浅浅的海峡,两岸婚姻却凭添了许多无奈与苦涩。现在,「三通」的实现,两岸交流的日益融洽,两岸姻缘已经成为两岸最美丽的风景。
两岸婚姻明天更美好
如此众多的涉台婚姻,固然不乏恩爱夫妻,但也非全是金玉良缘。两岸婚姻在刚一开始时,有一种神秘感和距离美,一旦进入婚姻状态,这种包装便被拆除,如果内涵不被及时补充的话,就会陷入失望。
因为两岸长期的隔绝,成长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两岸婚姻中两者一定的价值取向,文化背景上的一些差异,还有政策上的限制,两岸婚姻也有很多无奈。所以,两岸婚姻需要两个人更多的包容跟理解,也需要更多的沟通。
尽管两岸通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两岸通婚潮不会消退,目前仍以每月约2000对的速度在增加,而且还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一些台湾男性希望通过与大陆女性的结合移居大陆,方便到大陆发展。二是两岸婚配年龄结构趋于正常化,由利益驱使形成的「老夫少妻型」婚姻在减少,青壮年或高学历者的婚姻增多。可以预期,不论海峡两岸关系如何变化,只要海峡大门不再关闭,两岸交流不中断,两岸通婚就会持续发展,并在发展中增进两岸人民的交流与情感,有利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中华民族对男女婚姻的美好祝愿,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刚刚过去的七夕情人节余热未消,真心祝愿「两岸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