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调查性报道的叙事技巧

2009-09-30李铁锤

新闻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者受众

李铁锤

摘要调查性报道一般文本较长,涉及的新闻线索繁杂,这就需要在调查性报道的写作中讲究叙事技巧。本文从叙事切入口,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其技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叙事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新闻作品的实现过程也是一个对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的叙事过程,但如何叙事,则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对于叙事的过程模式,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逊曾以图标的形式列出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模式:

在这六个要素中,其中代码指信息所表现的意思,情景指信息所涉及到的词语所指的对象,联系指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叙事的基本过程把这个模式引用到新闻报道中,就是记者如何把新闻信息与新闻发生的场景等联系起来进行叙事,从而实现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模式。

一、调查性报道叙事的切入角度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有鲜明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既然强调主题,就必然要选择好写作时的叙事切入口从而恰当地反映主题。同时,多数调查性报道的写作,面对的是十分庞杂的材料,如何找到叙事的切入口也是颇费脑筋的事,再就是如何简要地把新闻真相陈述出来,也需要找准叙事切入几。在叙事切入口上,调查性报道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到叙事切入口能揭示新闻发生的本质与背后的原因,这个切入口要能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如“新华视点”记者对2000年江西萍乡爆炸案的三篇报道就找准了叙事切入几,记者先后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有人收钱物理监管——“3.11”事故的追踪与反思》、《中小学安全教育及管理现状堪忧》,后来又以通讯的形式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这几篇报道组合起来既揭露了新闻真相又揭示了新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叙事的切入角度要能为选题服务。在叙事的切入口上,要注意如何把握指向与批评的度。同时,还要有对受众的考虑,叙事的切入口要使读者感兴趣。《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说自己的编辑方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了选题首先要自己感兴趣,你自己都不感兴趣的新闻线索,又怎么可能让读者感兴趣?

三是叙事切入口要符合新闻事件或现象的本身特性。这样进行切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叙事效果,有利于写作的展开与写作结构层次的清晰,这样,就能很恰当便捷地陈述好新闻真相。

如何做到上述这种好的叙事切入口,一般可以从受众立场选择角度,从问题存在的本质原因选择角度,从容易被受众忽视的角度来选择角度。调查报道是为了揭露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一总体目的。那么,从本质原因与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找角度就是很好的办法。调查性报道的叙事切入口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叙事来展现事实。

二、调查性报道写作的叙事视角

任何文字作品的成型都涉及一个叙事的过程,叙事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事件、情境、人物等的描述则需有一个看待所有这一切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将所看到的内容陈述出来。对于这一视角,常用的称谓就是“聚焦”。

雅恩曾把聚焦划分为四种类型:1、固定式聚焦,叙述事件通过一个单个的聚焦者持续的视点表现出来;2、不定式聚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通过几个不同的聚集者的眼光表现出来;3、多重式聚焦。每一次都通过不同的聚焦者的眼光来看;4、集体式聚焦。通过复数的叙述者(“我们”叙述)或者通过一组人物(“集体反映者”)来进行。这其中还分为第一叙述者,还有第二叙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以自己的采访线索作为贯穿的红线,那么,里面采用的当事人话语,就成了第二叙述者或第二三第四叙述者。热奈特将叙述聚焦区分为三类: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第一种是无所不知的全能角度叙事,内聚焦就是作者自己的参与叙事,外聚焦就是一种客观的叙事,这种叙事者知道的少于人物所知道。从这些对聚焦类型的分析,也就是作品的叙事视角而言,调查性报道的叙事视角,一般采用的就是内聚焦和外聚焦这两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中,兼有不定式聚焦和多重式聚焦的特征。

1内聚焦叙事视角

在新闻报道中,内聚焦的叙事者一般就是文中的人物。一般而言,调查性报道写作上展示调查过程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把调查者本人的调查经历写入调查性报道的正文,二是运用大量的引语和背景描写把调查过程反映出来。

内聚焦一般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也可以不是以第一人称,例如常用的“记者经采访得知……”“XXX告诉记者”等方式,都是属于记者用自己的亲身采访经历来展开叙事,这在调查性报道中经常用到,因为很多调查性报道就是记者艰难取证的过程或者暗访调查的过程,那么,用记者用第一人称来作为叙事的视角,就很容易组织整篇报道的结构,同时,也能使受众在这种体验中了解新闻真相,并具有现场真实感。

当然,内聚焦的叙事者虽是文中的人物,但这个“我”并不一定都是作者,这个叙事者也可以用第一人称,但这个“我”不是记者,也就是记者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写当事人的经历,这往往也能达到上面同样的传播效果。如《三甲医院就诊记》就是用第一人称来写一个病人的求医经历,反映三甲医院一心向钱看及医疗服务马虎的真实现象。这样,借当事人作为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经历的叙事方式,读者读起来十分具有故事感,也十分具有真实感。

内聚焦叙事在有些情况下,还包括“集体式聚焦”的叙事方式,通过复数的叙述者(“我们”叙述)或者通过一组人物(“集体反映者”)来进行报道的展开。如《惊心动魄的6天》就是采用“我们”的叙事视角来展开叙事。内聚焦视角的好处:一是可以作为叙事的贯穿红线,来组织叙事的展开。二是内聚焦叙事能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

2外聚焦叙事视角

在调查性报道中,另一种叙事视角就是外聚焦叙事视角。外聚焦就是客观叙事,即记者用局外人的形式客观叙事,在这种叙事中,记者的身份一般是隐性的,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客观陈述新闻事件,这种视角是一种有限的视角,就是叙事者所知要小于新闻事件中人物所知,调查性报道因为采访的阻力,基本都是处于这种状态,因而,这种叙事视角对凋奄性报道的写作具有很广泛的用途。

外聚焦叙事,在写法上相对容易把握,可以通过所调查的新闻事实的特征,找关键点或因果关系或时空关系等,理清层次线索,然后客观叙事即可,如《钟志斌撞人案》就是采用这一叙事视角,对于一个扑朔迷离的撞人案,如果用内聚焦视角来写,很容易走人情感倾向误区或媒体审判的误区。用外聚焦的叙事方式,就可以达到平衡、客观的报道要求。外聚焦叙事的好处是:这种叙事方式,记者置身新闻之外客脱叙事,把采访的具体新闻信息客观呈现出来,从而使报道的事实显得客观,避免内聚焦叙事虽然具有真实感,但很容

易叙事不客观平衡的误区。

很多情况下,调查性报道在写作上的叙事是各种叙事视角的杂糅,一部分是外聚焦叙事,有时又穿插记者以第一人称或本人身份的叙事在里面。记者在文章中可转换感知主体,即通过不同当事人、知情者的不同的视角去展开事件的真相。例如,对不定式聚焦和多重式聚焦的运用。但不管如何变换,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在叙事的聚焦上不能因太复杂而影响受众的理解。

四、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结构

调查性报道在叙事结构上,最常用的技巧有_三种:单线式叙事结构与复线式叙事结构以及非线性叙事结构,其余万千变化都是由此而来。

1单线式叙事结构

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成为行文的线索与依据。这类叙事结构在调查性报道中运用最为普遍,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一般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传统的常用模式。调查性报道基本都是记者进行艰难求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寻找证据逐步揭露真相的过程,也是根据所面对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根据所要调查的新闻事实的特点来选择调查重点与调查顺序的过程,这个调查过程正好符合对新闻真相的揭露过程,因而,采用这种单线式叙事一般能清晰明了地告知新闻真相。

如调查性报道《王廷江打人事件》一文就是因果式线性结构:先写打人的经过,在分析打人的原因,再由此引出存在的安全隐忧的问题,叙事脉络一直是一种单线的方式。《中国青年报》的冰点调查《回家之祸》采用的则是按事件的发展顺序为叙事依据的单一线性结构。

单线式叙事也有一些相对变异的叙事技巧,调查性报道《忽然不当犯人了,我倒觉得不习惯了》在叙事上则是一篇十分具有特色的单线式叙事结构,整篇报道采用对话体加旁白的形式展开叙事,这个旁白也就是过去的背景资料,即与这个新闻事件相关的事实,把其穿插在里面,起到点明新闻事实的辅助作用。这个线性结构清晰感人地叙述了11年来发生的事与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对话体叙事结构有助于层层剥笋式地展开精微深奥的思想,展示这些思想的诸多方面,展示这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富于引导性、启发性,帮助读者养成辨证地思维的习惯。

单线式叙事这种方式能使文本读起来容易理解,而不会被其复杂的叙事脉络而迷惑。

2复线式叙事结构

调查性报道多涉及对立双方的冲突,而这些冲突正是造成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的原因与结果。而这类冲突往往是强势一方与弱势一方,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的斗争。在这类报道的写作中,就可以用复线式叙事方式来展开,让受众在冲突中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深刻化理解。

如《一个30年的秘密》(The 30-Year Secret)揭露的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猥亵幼童案件,当事人一方是当时的波特兰市市长高兹米特(NeilGoldschmidt),另一个足当年仅14岁的女高中生苏珊(susan)。在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中,作者贾奎兹以时间和空间为双重叙事线条,以调查发展的时间推进为纵向线条,以调查涉及的人物、地域的平移为横向线条来展开叙事的结构。整篇报道逻辑分明、层次清晰,故事的发展与记者的调查两条主线并行发展,既利于贾奎兹叙述,又便于读者阅读。

在电视媒体的调查类节月中,也经常采用这种叙事技巧,“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制造叙事文本的精髓——矛盾冲突”,新闻调查节目正是在冲突的制造与解除中“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胜负未卜的对抗性游戏,且在游戏的展示过程中让观众得到叙事快感。这些观点很恰当地说明了复线式叙事结构的作用。

复线式叙事这种结构双线并行互相对比或印证,来揭示新闻事实真相与事件完整过程的叙事方式,对受众自己无法立即下结论的问题,用这种对比式的复线结构来展示问题,更能引人深思。如《最富争议市委书记》(《南方周末》),此报道开篇即设置悬念,推动人们步步探询,正反两方面的言论各执一词,泾渭分明、不断交锋。报道没有得出最终定论,但能激发受众的思考。

3非线性式叙事结构

非线性叙事结构主要包括全景式叙事结构与非完全全景式叙事结构、全景式叙事结构就是立体式地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全面报道,这种叙事结构往往时空交错,并且线索交错,人物叙事交错,总之,是从各个方面如同记者“全息式”拍照或影视剧的蒙太奇式叙事技巧一样来组合材料,完成对整篇报道的叙事。如《注射隆胸调查》就是全景式叙事结构,在报道中记者摆出各个疗面的说辞,全景式地展示出对注射隆胸是否有害的各种观点与事实,使受众能自己得出结论。

非完全全景式叙事结构也是十分常用的技巧,在调查性报道中,很多报道在采访调查中收集的资料往往是残缺的,且涉及的新闻事实往往十分复杂,选取其中的关键点作为报道的内容就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在对这类新闻的叙事上,就可以采用这种非线性叙事,把主要的关键点作为非线性叙事的重点:在对非线性叙事结构的运用上,要注意把握的就是材料组织上不能太散,要恰当地安排新闻事实所涉及的各方面材料,以能围绕主题能客观准确完整地揭示出新闻真相及其背后的原因为准则。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叙述者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