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009-09-29黄文莲
黄文莲
古代中国手工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的,主要进行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一直以发达闻名于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纵观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突出成就、发展规模、经营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上古时代,人们掌握了养蚕缫丝和陶器制造的技术,其中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在陶器生产的基础上,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家庭手工业包括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地主家庭手工业两种情况,不但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十分普遍,而且地主田庄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存在着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所以手工业的发展既有国家强大的经济保障,又有民间活跃的竞争因素的促进,再加上不断进步的手工业技术,使得手工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
如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唐代掌管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有工匠近两万人,掌管土木工程营建的将作监有工匠一万五千多人。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加上为之服务的民夫,人数更是多达一百八十万人,可见其规模之大。
而民营手工业虽然受到官府的压制,其发展优势也较明显,比如工人生产积极性较高、能够按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有活跃的竞争因素等,民营手工业规模渐得以不断扩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开始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受此影响,规模较小的家庭手工业也不断发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分工也日益细密,如汉代一只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铜扣黄耳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协作制成的。
而不断增加的手工业部门,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部门,原始社会时期工业种类很少,只有石器制造、骨角制造、陶器制造、纺织品制造、编织等部门。到了商周时期形成冶铜业(即青铜制造业),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炼铁和炼钢业;二是指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例如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其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三是指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相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如中国冶铁工业的兴起,不仅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使采煤和生产焦炭也成为独立的部门。
三、技术先进,种类齐备,工艺精湛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手工业有着巨大规模和分工协作的保证,所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精湛工艺一直令世人叹为观止。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有着大量的发明创造,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也有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各项技术,如冶金技术中的灌钢法;而古代中国陶瓷、纺织、漆器等手工业中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比欧洲晚,但冶铁技术却很快超过欧洲而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根据文字记载,我国西周末春秋初已经使用铁器,但那时使用的块炼铁(熟铁),不可能普遍推广。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这不仅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重要发明。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古代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我国冶炼技术由此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对铁的冶炼及其他冶铁炼钢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丝织业是我国享誉世界的手工业部门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新石器中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蚕业活动。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汉代的丝织业不仅产量大,而且品种繁多。汉代丝织业的盛况及织造水平,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汉代的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到东汉晚期,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其胎质细腻坚硬。白釉萌芽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时期。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涌现出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等一批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清代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和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等,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四、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是指官营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即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长期共存,虽然有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变化,而家庭手工业只是作为农户的副业而存在,但一直没有改变三者长期共存的局面。
从西周到明代中叶,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官府按行业设工官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其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管理严格,推动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代表着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劳动者被强制劳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
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此后因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私营手工业长期处于夹缝之中,在曲直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范围、规模日夜扩大,逐渐成为手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成分,到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走上衰落的道路,私营手工业则不断发展。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纺织、制瓷、冶矿等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从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它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传统社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自始至终都比较活跃,其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拿到市场上出售。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其技术含量低,生产分散,阻碍商品交换而成为新经济因素产生、发展的最大障碍。
五、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黄河流域,以后逐渐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
随着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古代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产品的主要产地也相应地呈现出这一特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远古时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区为盛。其后逐渐演变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国的丝织生产重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为盛,不论官府丝织业还是民间丝织业都是如此。
六、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随着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变化。从经营方式来说,其一般发展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原始社会只能实行简单的协作,进行简单的生产。奴隶社会的工业生产规模较之前有所扩大,在制作工业产品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劳动分工,生产效率较之前提高。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又有了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密。私营手工业在唐代之前主要是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手工业的规模有所扩大,劳动分工渐趋细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加深。
到明朝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逐渐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业工场中,一般雇佣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之下来扩大生产,使产品的制造进一步发展。如在江南地区的矿冶、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工场具有比较复杂的生产设备,吸收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很大。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