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法转化差生
2009-09-29范珍芹
范珍芹
“分组学习”的特征是把本班的学生按好、中、差一定比例搭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2个组长,课堂和课后的教学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老师监督小组长的学习,小组长监督组员的学习,并在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应用学生互教互帮的方式来拉动差生的学习,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分组学习”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按学生实际情况分组
初三化学刚开始的第一、二、三单元,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这时所有的学生会积极的求知,往往无太多的差生出现。但到第四单元时,由于教学内容较抽象,记忆的东西多,这时学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每年到这里便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了。怎么办?要在刚接手时对所有学生进行调查摸底,查看初二时学生的各科成绩,对学生的发展有较准确的预测。到第四单元有些学生出现分化现象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以6至8人为宜,每个小组安排2至3个差生,2至3个中等生,2个优生。每个小组的整体实力和平均水平要尽量相当。并且哪个差生安排在哪个小组必须先征求差生本人的意愿,因为只有他们能主动融入小组中,才能较好地发挥小组的力量。这样每个教学班一般会分成6个学习小组。同小组内的学生上课座位也安排在临近的位置,以便讨论和监督学习。
2. 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学习制度
学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尊重学生意愿为原则。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好强,很注重同学对他/她的看法。所以有些事情老师说的他们不一定能听进去,但是同学安排的事情他们一定会做好。基于这一点,小组内的学习形式,组间的竞争机制,老师必须跟同学们一道来制定,这样执行和实施难度会减轻很多。一般能达成以下共识:每组选2个组长,组员服从组长的管理,答问题时,以差生为主,其他同学补充,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赢的整组加分、输的整组扣分,定期给排名靠前的小组成员奖励。对有一段时间较落后的组进行额外辅导,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这样又能给胜利的组员压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分组学习”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分组学习”在教学中分为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后反馈环节三个模块来实施。
预习环节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然后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方法,最后是学生分组收集各种信息完成预习任务。比如在化合价的教学中,教师布置每个小组学生要预习记忆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在书写化学式中的应用,指导他们可采用一对一互问的形式来进行。这时小组长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是考查中等生有无预习,然后再发动中等生和优生一起来监督差生,逐个过关。这些都要求学生找课余时间来完成,所以教师要跟家长多沟通联系,争取改变家长的观念,争取家长的支持,以便安排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又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布置每个小组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优生便带着整组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跟着差生一起研究制取的装置,甚至是在课前先制取气体。上课时可由差生来演示实验。
课堂环节中坚持培优在课外,辅差在课堂,师生共学的原则。预习时教师对优生已有辅导,所以上课内容一般来说对优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差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较差,肯定有不懂的地方,上课时根据教学的中心知识,分组过关。这时提问的对象要找组内的差生来回答,其他的同学可作补充。这样教师就能对差生作较全面的了解,适时调控。一节课45分钟采用15+10+15+5的模式分配时间。前15分钟是小组展示预习情况,中间10分钟教师答疑,后15分钟是小组内消化知识,最后5分钟是学习效果检测。比如在化学反应类型的复习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化学反应类型有哪些”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个反应类型用2至3个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各个小组都能整理出四个反应类型,并且能按要求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课堂上各个组都能展示出来。但教师要举出一些特殊的反应提醒差生也要及时归纳。上课时还发现学生举例的化学方程式不够全面,并且差生的化学方程式多数都从书上抄来的,他们自己还写不出来。这时就要有足够时间让优生去监督差生理解、记忆和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如果哪个组有学生分心或不学习,则整个组的学生都要受一定的惩罚。相反,做得好的,则整个组受到一定的奖励。迫于面子和好胜心的因素,整个课堂学生都表现得比较主动。差生在组员的带动和监督下也不例外,慢慢地就跟上来了或是不至于太差。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