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知常”
2009-09-29梅汝莉
梅汝莉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但在他死后尤其是近百年来,“尊孔”和“批孔”此起彼伏如转轮。孔子思想早已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同,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我们大有必要重新认识孔子创造的教育奇迹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教育家办学;孔子教育思想;现代价值;归根;知常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9-0031-03
近期,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开讲《老子的帮助》,专门论述了“回归本初”的思想。老子发现,芸芸众生,不管何等的纷乱,却莫不“各复归其根”。人们只有从根源上才能获悉事物之“常”(常态),即发展的规律。老子告诫人们:“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这使笔者对古今中外反复研究孔子的缘由,有了新的领悟,也认识到教育改革能否归根探源,在很大程度上美系改革的“吉凶”成败。今天,研究“经典教育家办学”,不可不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奠基人孔子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剧变的“转型期”。正是这个时代,造就了孔子,使他获得文化创新和教育改革的机会,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号称“万世师表”。但是,孔子改革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却未能遵循“盖棺定论”的惯例,在他死后,“尊孔”和“批孔”此起彼伏如转轮。
孔子百年来的际遇
在100多年前,当中华民族遭遇千年未有之剧变时,中国知识界的部分精英,曾经将中国当时的衰落,归结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教育。他们在以极高的热情寻找强国之路的同时,也以极大的激情去砸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甚至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似乎以为毁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就可以强盛。当中国文化界尚未从“打倒孔家店”的激越中清醒过来时,一场“批林批孔”的闹剧又上演了,结果造成人们思想更大的混乱。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才终于喊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振兴中华、强国富民被视为一场民族的复兴运动,而不是单纯的“破旧”运动,更不是砸烂文化教育传统的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不仅包括在复兴之列,而且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孔子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从促进与世界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角度,中国教育部在世界各国创建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成立。截至2008年9月,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271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据称,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令人欣慰地出现了孔子3000弟子诵读《论语》的场面,孔子教诲人们的“和为贵”的思想,被用活字印刷术的形式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表达了中华民族创建和谐社会的决心。有的参会外宾动情地赋诗道:“胜利,但无杀戮;失败,但无仇恨,希望,而无遗憾。在和谐的天空下,我们一起衔着橄榄枝回到家乡……”这是西方人士对孔子倡导的世界大同的美好憧憬的赞扬和期盼。他们不无感慨地说:“孔子已逝去了,但他说的话还活着”,还在教育着世人!
孔子的思想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曾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就曾写上孔子的道德教育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崇孔子的文化教育思潮,在19世纪也曾从欧洲吹拂到美洲。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我们需要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回顾孔子文化教育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历史影响和其作为中国“文化名片”传遍五大洲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思考其现代价值。温文尔雅的孔子和他的学说,真的能够解决我们当前这个纷繁复杂时代的问题吗?世界学术界的精英,得出了令孔子故乡人为之惊讶的论断:“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在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上讲的话。这表明,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这一论断最为重要的证明是,2005年9月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会议通过决义: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它的设立是中华文化教育走向世界的一大盛事。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引领人们有效地应对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的时候,人们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竟然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更使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了。
遗憾的是,我们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很不澡入,对其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梳理澄清。他的哪些教育思想具有现代价值,哪些思想是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我们并不清楚。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地位,在中国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他还能起多大作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足见“孔子热”不等于“孔子研究热”。
孔子教育的“复古”与“革新”之辨
现在,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关时期,启动了被国外教育界称为“心脏工程”的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口最大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艰巨性,这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亟须汲取历史的智慧,从前人中,更包括孔子成功改革教育的思想实践中,寻绎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但是,国内学术界对孔子究竟是“革新者”还是“复古者”,尚有争议。不过,比“批林批孔”时期说得缓和一点,人们大多没有采取“复辟”的字眼,而是说孔子是一位“向后看”的“复古者”,认为他至少是试图回到西周去的保守者。因此,我们要探索孔子成功改革教育的规律,就必须首先回答:孔子究竟是“革新者”,还是“复古”倒退者?特别是,他立学设教是为“复古”服务,还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孔子立志兴学,在于他对当时混乱的社会局面十分不满,决心变革那种“苛政猛于虎”、征伐不已的社会状况。他历经千辛万苦无怨无悔,以至奉献了宝贵的一生。孔子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这是不争的共识。但是,不满现状,可以走革新之路,也可以走“复古”之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孔子对现实的不满,不仅不被认为是他革新的动力,反而被视为他反对社会变革的依据。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都认为,孔子所
处社会的动乱是革命的基本表现,加之孔子经常以所谓古代的明君盛世来抨击当时的时政,就更使人认为他是一个“复古者”。
其实,中外厉史上以“复古”为旗帜进行成功革新的壮举并不罕见,文艺复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孔子“好古”究竟是为了“复古”还是为了“开新”?这可以从他与子贡的一次对话中获得直接的信息。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他思想十分活跃,当孔子确信子贡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后,便对其寄予厚望,说要对他施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教育,这无疑表明孔子“告诸往”(研究历史、甚至赞颂历史)是为了使人“知来者”,即预测未来的发展、为改变现状提供依据。孔子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他“好古”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以史为鉴,有效开辟创新之路。
孔子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懂得世道和天道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他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句话,一则说明孔子视社会变化为天经地义之常道,其二表明孔子并不认为历史可能倒退。尽管他赞誉西周,认为那是一个“郁郁乎文哉”的社会,但他并不认为鲁国一旦发生变化,就会是“复周”,也没有表达他希望“鲁一变”而“至于西周”,而是十分严肃明确地指出“鲁一变”,只可能“至于道”。在孔子语汇中的“道”多指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法则,他说“鲁一变,至于道”,也就是说,鲁国一旦发生变革,只会变到那应该到达的社会去。这说明孔子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变化自有其规律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显然不是“复古”的论断,而是明确无误的发展性论断!孔子尊重自然法则的思想,使他确立了极其务实的人生态度,他还教诲弟子们,正确对待动荡不已的社会变革,选择顺应社会发展的立场,积极主动地谋求社会改革的良策。
孔子“是开创新时代的人,却也是集大成的人
孔子经常借古讽今,这是他进行革新的手段。历经暴力革命洗礼的人们往往容易视暴力革命为革新的唯一手段,或者是最彻底的手段,他们习惯将手段视为判定革新与保守或“复古”的重要依据。而实际上,试图改变现状的手段和方式并不是判定思想行为革新与否的依据。认为孔子复古倒退,还涉及对他传承传统文化的评价(传承传统文化是孔子革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人们几乎公认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是,有人似乎认为,集大成者,必守其成,而不能“开其新”。张岱年先生在“五四”运动之后,经过冷静的思考,于1934年明确地称颂“孔子是开创新时代的人”,他具体论述道:“把古代思想总结起来而成一个一贯系统的第一个哲人是孔子。孔子是开创新时代的人,却也是集大成的人。他结束了以前的时代,开始了新的时代。孔子哲学不是以前思想之反,而乃以前的思想之结晶与更进的发展。在孔子,古代的宏毅、质朴的精神更具体地表现着。‘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自己实是一个刚毅木讷、气象深厚的人。”这不仅是依据孔子的学术思想作出的判断,也是依据孔子自身的人格作出的判断,可谓“知人论世”,十分中肯,令人信服。
孔子“是开创新时代的人,却也是集大成的人”,这不仅指其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所做的杰出贡献,也包括他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贡献。在全世界的教育家中,很难找到一个人像孔子这样,能够对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民族,产生时间如此久远的影响。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统治阶级选择了孔子,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多长,其影响就有多久。这无疑是说,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力是由封建统治阶级决定的。事实并非如此。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创造社会发展的历史活动中要实现预期目的,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孔子的思想,借助教育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启发并塑造了伟大的中国文明”,“这是由于这种思想和行动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社会确认了孔子,而不是统治者选择了他。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而且时至今日,有不少内容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因为“孔子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在别处正在被言说的东西,而是正需要被言说的东西。他的谆谆教诲令我们耳目一新”,“孔子是迄今为止‘超越于我们时代的思想家。”现在,西方国家的思想界正在努力理解孔子的思想,并逐渐向他靠拢。
孔子革新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居然能够具有如此巨大的跨越时空的魅力,这真是一个奇迹!这表明孔子的确是一位经典教育家,他的办学思想和实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