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做教育

2009-09-29李锦韬

中小学管理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教授生命

李锦韬

我最初接触生本教育,是2006年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郭思乐教授写的文章《教育要变控制生命为激扬生命》。后来,我又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读到他的其他文章。郭教授对当前教育弊端的种种分析、对解决问题必须“让教育走向生本”的论述,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经多次实地考察与学习,我对他10年来在100多所学校进行的生本教育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著名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中,早就提出了著名论断:“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转变,是今后几十年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实际上,在建立班级授课制以来的几百年间,如何把儿童作为主体,一直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在科学的名义下,有太多的工业化因素被机械地引入教育领域,有太多的体制因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有太;的功利目的侵蚀着教育的肌体……教育恰恰在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对待生命——上出了问题。学生的生命成长被人为地控制甚至摧残着,教育离目标渐行渐远,教育日益走向异化,教育迷失了方向!

教育需要回家!

教育如何回归生命之家?郭思乐教授站在生命的高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鲜明地重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学习是儿童生命的本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成长应该依靠学习者自身去完成,而不是替代他完成。对学生绝不能揠苗助长,干扰生命的自然成长,而应该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静待花开”。

其实,生本教育追求的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本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和规律,不仅存在于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真实中,也反映在先哲的教诲之中,更被不同时空和不同层次的先进教育人在不同程度上追寻着、实践着。但遗憾的是,它远没有成为我们共同且明确的教育思想,更谈不上成为我们普遍的教育行为。正因此,郭思乐教授大张旗鼓地践行生本教育即显示出它独有的意义。

走进生本教育的学校与课堂,我们欣喜地感受到教育回归生命之家的步伐:学校的表情变了——那里不再是为升学而逐鹿的战场,而是生机勃勃、生命绽放的百花园。教师的表情变了——他们不再是燃尽光明的蜡烛,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脸上洋溢着幸福感的教育人。学生的表情变了——他们不再是分数的奴隶和苦行僧人,而是“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主人。

什么叫创新?我理解,除了别人没说过的话你说了、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你做了、别人没想过的事你想了可以叫创新外,在别人说过、做过、想过的事情之上,你又向前、向纵深发展了的;在已有的东西中,你又融入新元素、加进新形式的;在传统的东西中,你又挖掘出现代意义并在当下的背景中加以实现的,统统都可以叫创新。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就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之举!

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实验的成功再一次说明:教育是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而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只能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去做!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教授生命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