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教育印象

2009-09-29

中小学管理 2009年9期
关键词:普适性高素质生命

张 葳

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实验,缘何10年践行,影响越来越大,引来无数的追随者?人们到底是在寻觅着什么,在体味和感受着什么?

带着无数个问号,笔者走进生本教育的课堂,走进生本教育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走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对生命本能的敬畏与礼赞、对生命神奇的信赖与依托、对生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育回家之路的追索与探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一:根本性、整体性和普适性

生本教育是一种带有根本性、整体性和普适性的改革。

生本教育对生命的意义与能力、对教育的本质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知和深度思考是带有根本性的:教育,为提升生命而存在;教育,因依托生命、激扬生命而创造奇迹;教育,因压抑和控制生命而产生诸多问题。

生本教育由生命的“一”出发,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夯实,再沿着是否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思路,对现有的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审视、反思与改造。它所做的探索是带有整体性的:有理论主张,有哲学思考,有方法探讨,也有实验支撑。它的很多主张,诸如:儿童“起点非零”;基础教育之本,是保护和依托人之生命的自然。德育不可教,其真正的基础是儿童美好的学习生活;课程应该回归到符号实践,教学的本质是学,教应该转化为学等都发人深思。它所带来的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以及教育行为的一系列改变。

生本教育实验还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它对学校的条件绝不挑剔。无论中学小学、城市乡村、公办民办、重点薄弱……任何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进入生本教育实验。换句话说,学校,不一定非到了“绝路”才奋起而改变,课堂,也不一定非彻底否定已往、四面都布置起黑板才算改革……生本教育因其具有普适性,而与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有所不同。

印象二:“高素质”与“好成绩”兼而得之

当今,所有的教育改革都绕不开考试的难题,以牺牲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代价的改革往往举步维艰甚或走向失败。如何让学生既有“高素质”又得“好成绩”,成为摆在教育改革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推开南风窗,我们高兴地看到,生本教育实验“轻松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其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较好地解决了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等根本性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成就大大提高,应考的能力与水平也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

郭思乐认为:多年来,整个教育不自觉地走入了控制生命的轨道,学生被动地学,自然难以实现高效,唯有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将“生命激扬起来,才能成为强大的匡正和制衡力量”。生本教育“主要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它主张“尽可能使学习变成发自学生内心的活动,使生命以其自然的方式产生新的学习机制”。一旦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你就会看到“学生大量阅读、自主思考、大量活动、高度覆盖应考领域的盛况”。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经过一个培育期,它是“先慢后快”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的“高素质”与“好成绩”越来越趋于融合的一个过程。

印象三:一种可以触摸的理论

对于一线的校长、教师来说,生本教育理论是一种充满“生命感”的、可以触摸的理论。听郭思乐教授讲“生本”,你会时时感受到“浅出”的魅力——

说到教师的作用,他用应该像“牧者”而不能像“纤夫”做类比;说到教与学的关系,他用“杯边”智慧打比方,说到教育管理,他用“与其‘拉牛上树,不如“驱牛向草”来比喻;说到具体的评价方法,他用农民养小猪的智慧“毛估估”来形容……

用的是信手拈来的例子,说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把抽象的道理讲具体,把具体的事情讲抽象,把学问深入到实践领域。又把实践当做学问来研究,是为大家!

我想,坚持理实合一、讲究深入浅出,也许是生本教育理论在10年间广为传播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吧!

猜你喜欢

普适性高素质生命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普适性四旋翼飞行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浅析少数民族民间调解
“高素质”自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