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茶文化比较
2009-09-28王颖
王 颖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明代的“文人茶”和日本的“草庵茶”,旨在从茶人、审美观、体现的国民性这三个方面来比较中日茶文化,从而加深对两国茶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草庵茶;文人茶;武士;禅
藤军指出“文人茶”是指表现文人性格的饮茶文化。中国文人茶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和主体,王学泰认为茶艺文化的发展到明代而达到鼎盛,茶书的著述也在数量上超越了任何朝代,而茶艺的精神文化在明代更是表露无遗。
唐代,中国饮茶传入日本,日本人最初模仿,其后渐渐融入了本国固有的文化,经过珠光、绍鸥、千利休的改革,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草庵茶”(日文又称“侘茶”)。
本论选取中国明代的“文人茶”和日本的“草庵茶”,旨在从茶人、审美观、体现的国民性这三个方面来比较中日茶文化,从而加深对两国茶文化的理解。
一、日本“草庵茶”和明代的“文人茶”中的饮茶主体
日本“草庵茶”是在武士阶层的直接推动下形成的,对于商人出身的茶人们而言,饮茶不仅仅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更是生存的手段,他们借此步入政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崇高的地位。
明代文人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政治上失意或无意从政的知识分子,饮茶是他们读书、作诗等书斋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浓浓的书卷味道。
二、关于日本“草庵茶”和明代的“文人茶”中的审美观和精神内涵
1、日本“草庵茶”茶道的茶具和茶室
日本茶道界从利休时期开始使用高丽茶碗,1587年指导长次郎完成了纯日本产的“乐窑茶碗”。长次郎的代表作“宝舟茶碗”整体风格优雅持重,不均衡中含有一种跳跃感。碗底开阔,碗口收紧,谦虚中带有威严。
“草庵”为茶人为远离名利世俗,追求平静生活而建的朴素茅屋之意。露地草庵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修行的道场。为了突出这一特点,茶庵布局处处独具匠心。如庭院一般只种常绿植物而不栽花,茶庭中基本不留空地,以此营造出沉思瞑想的世界。茶室内部用凹凸、窗户和天窗布置创造出千变万花的小空间。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当阳光从墙壁底部的小窗射入时,茶室里充满了简朴、洁净、安详的气氛,启发茶人专心参禅,悟出真我。
综上所述,日本“草庵茶”茶具,茶室集中体现了日本人对饮茶文化的改造和创新。改造后日本茶具更具日本特色,集中体现了“草庵茶”不均衡、简素、枯高、自然、脱俗、幽玄、静寂的禅宗文化性格和艺术特性。“草庵茶室”在各个细节上也都体现了营造禅道风格的宗旨,使人感到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2、关于明代“文人茶”的茶具和饮茶环境
明代茶具最大的变化是废弃了黑色茶盏。明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这说明当时追求茶的自然本色,即绿色。黑色茶盏显然不适应这一要求,只有白色茶盏才可以衬托出绿色茶汤的自然之色,从而成为第一选择。明后期,宜兴紫砂壶茶具崛起并得到大力发展。生活在万历年间的时大彬受文人的影响,开始改制小壶。其作品迎合了当时文人的一致赞许。他广泛结交文人,顺应时代的审美潮流,最终成为制壶大家。
总之,明代中国茶具虽然种类减少,但讲究制法、规格和质地。出现了小茶壶,茶壶的形状和颜色也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这种趋势和变化迎合了文人的审美时尚,是在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下产生的。
明文人茶十分重视在饮茶中修养心智。明初朱权将饮茶看作是明志及“有裨于修养之道”。到了明中后期,文人们饮茶更加注意茶侣的选择,陆树声指出:“煎茶非浪漫,要须人品与茶品相得”。张源在《茶录》中也写道:“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这说明追求雅致不仅体现在茶具的选择制造方面,对饮茶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明文人在饮茶时一向对品茗环境要求相当严格。朱权认为适宜饮茶的环境主要有泉石之间、松竹之下、皓月清风、明窗静牖。明中期著名才子文徵明毕生嗜茶,他的诗“松根自汲山泉煮”道出明中叶文人们希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远离尘世的喧嚣,品茶清谈的心态。
三、日本“草庵茶”和明代的“文人茶”体现的国民性
1、日本“草庵茶”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新兴武士的王者信长、秀吉将茶道政治化,使茶道成为正式的“武家礼仪”的一部分。这期间大批茶道名人借茶步入政界。利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利休通过改革将茶道进一步规范化、礼仪化。这种改革包括取消茶会中原有的酒宴,将茶会缩短为4小时之内。他取消了茶会中游乐性的内容和氛围,将茶会修改为只能容下主宾四人的小茶室,这样窄小的空间增加了茶会的紧张感,使之符合礼仪性空间的要求。利休开创了几个客人同用一个碗传递饮用的“传饮法”,即通过共同饮食来表示一种宗教式的连带感。茶会成为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乃至缔结严格的盟约的正式仪式。
武士道包括“义、勇、仁、礼”等等内容。点茶饮茶也被提升到礼仪仪式的高度。这些礼仪知识都被认为是具有修养者的必修课。饮茶是一种精神修养的实行方式,心境平和、感情诚挚、举止娴静,这些饮茶的要义是获取正确思维和感情的第一要件。总而言之,经过改革和创新后形成的日本“草庵茶”是一种在家修行的佛教宗教行为,“草庵茶”的具体作法体现了日本人重礼仪讲规矩的国民性。
2、明代“文人茶”体现的中国人的国民性
明代文人们沉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在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中,品茶清谈。这可以说是受到道家“避世”的人生态度的影响。道家主张避开喧嚣的现实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权势等世俗社会所崇尚的价值追求,而流连于山水中,自得其乐。老子、庄子无一不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能实现的状态下,转而通过饮茶,追求幽雅的饮茶环境,雅致精巧的茶具,品德高尚的茶侣,文人们得以摆脱不得志的烦恼,所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精神和心态的和谐。
四、结论
比较日本“草庵茶”和中国明代“文人茶”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时期的社会主流阶层武士的饮茶活动对“草庵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代表人物珠光、绍鸥特别是利休的改革,无论是茶具还是茶庭、茶室都充满了禅宗风格的审美意识,“草庵茶”作为在家修行的一种佛教参禅活动,成为日本武士阶层修身养性的媒介。他反映了日本民族重规则重礼仪的国民性格,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在规范武士阶层乃至全体国民的道德修养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研究“草庵茶”对于理解和认识日本民族的意识形态有重要意义。
中国明代“文人茶”是特定历史时期中一批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知识分子创造的一种非主流的悠闲方式,当时茶具日趋雅致精巧,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观。“文人茶”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和儒家对文人阶层性格的塑造,反映了生活在非主流社会阶层的文人们高度的文化修养和高洁、孤傲、自善其身的内心世界研究“文人茶”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久松真一.茶道の哲学[M].东京:講談社,1987.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