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理论判断和对策思路

2009-09-28王金豹黄建宏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机制

王金豹 黄建宏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呈现出其固有特点——必然性、严重性、复杂性以及阶段性。解决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物质利益;要提高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应建立社会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机制。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问题;机制;对策

转型期中国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公共安全、农民工问题、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社会治安等,已影响到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并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中国社会运行安全构成威胁。这就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理论判断,并进行对策性研究。

一、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理论判断

1、转型期存在社会问题的客观必然性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导致某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实际上,一个社会存在社会问题是正常的,只是不同社会的社会问题类型、性质、种类不同,严重程度不同而已。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转型时期也存在社会治安差、贫富分化、失业、人口老年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有的甚至比我们更严重。比如美国基尼系数已经连续3年上升,2005年已高达0.469,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处于转型中的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变动不居的过渡性社会,每一结构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变迁,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社会失调就集中表现为社会问题,并且社会问题总是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全过程。可以说,在整个转型时期,只要存在着不协调因素和失调现象,便会有社会矛盾,就会出现社会问题。而中国正经历着一个迅速巨大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社会结构分化、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特点。因此,当前中国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

2、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严重性是指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数量和性质,即当前中国许多社会问题已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以农民工问题为例,全国约有1亿农民流向城市,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养老保险都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而引发了许多城市病。尤其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农民工高伤亡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突出。[1]倘若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社会腐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失业率和待业率、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使社会转型搁浅,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

中国社会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生长性。从现在起到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中国所面临的特定时代条件和社会失调现象仍将延续下去,而且其中不少因素有可能呈加剧之势。比如,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变为失地农民。也就是说未来失地农民人口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由此可以认定,中国目前的有些社会问题尚未达到“充分化”或“最大化”的状态,社会问题的生长潜力和空间还很大。如果对于社会问题的这种生长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必然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3、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固有复杂性

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是一种颇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其起因是众多的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后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引发社会问题的原因既有必然性因素,也有偶发性因素;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非结构性原因;既有历史文化渊源,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其复杂性还表现在社会问题互为因果,以致互相转化。如由人口问题所引发的就业问题、无业人员犯罪问题、独生子女问题、老龄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呈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制约社会良性发展的恶性循环。同时,在社会转型中,由于每个人、每种观念、每个更大的社会单元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确定同社会其他部分的互动模式,各种利益都在因缺乏统一的规范而显得乱哄哄的氛围中冲撞,使得转型期社会问题更加具有流动性,因果链更为复杂。所有这些,就意味着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努力可能是互相制约的,在短期内消除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条件的难度加大,也就是说,中国解决转型期社会问题颇为艰巨。

4、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明显阶段性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指出:“虽然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政治衰朽的阶段”。[2]这是个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亨廷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除一部分是由基础性的社会条件引起的,即同转型基本无关外,相当一部分是由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不平衡性引起的。因此,转型期是中国社会问题的高发期。只有中国社会转型基本完成,社会问题的发生率才会明显回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农民工问题往往发生在社会转型初期。而随着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时期,涌入中国城市的农民数量就会减少,中国农民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解决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对策

承认中国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难以避免“阵痛”,并不意味着可以用“不可避免的代价”为托词放弃社会行为活动主体对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要重视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协调与处理,采取恰当的手段协调矛盾、运用必要的防范措施化解冲突。

1、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须保证人民群众物质利益

一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取决于两条:一条是否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一条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综观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用降低经济增速的方法摆脱贫困,而是必须通过经济增长使其尽早超越“库兹涅茨阀值”。中国现阶段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失业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归根到底都源于社会经济原因。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解决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基础。经济学专家哈继铭提出:GDP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基尼系数降低0.01。[3]这表明,经济增长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途经,发展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硬道理,也是实现收入平衡的必由之路,更是减少社会问题的基础。

二是对群众少取多予。政府对群众少予多取,侵犯群众利益,必然遭到群众的抵制和反对,随时可能因某一偶然事件而引发群众的对抗情绪,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做到:各级机关要厉行节约,真正同群众同艰苦、度难关,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减轻政府机构的负担,保证他们生存和运转所需的起码条件;党和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活动,集中精力和有限财力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增加收入。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生存权。即保证社会公平的最后底线,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通过逐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安全网,实现社会公平。要以完善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着力点,以自然灾害救急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为重点,强化制度间的互通、互联和互补,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那些通过自身劳动仍不能解决生活温饱者,国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困难家庭在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重大事故和灾情救助等方面的救助。

2、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要提高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一是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理念。社会治理和善治的核心之点,在于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来治理一个社会。全球治理委员会给治理所下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4]具体来说治理是国家与社会、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等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相对于以住国家和政府实行的统治、管制、控制等职能来说,这首先意味着观念上的巨大转变。转变党的社会治理观念,关键是要明确党、政府与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作用。比如民政工作,党和政府的主导是推动民政工作的主体力量,这种主导包括法规政策、发展规划、监督管理、财政投入、体制保障等。但是没有社会慈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没有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这两支队伍,只靠党政干部队伍,民政工作就没有生机活力。因此,要坚持在社会管理中“在党委的领导下,集聚各方智慧,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激活基层组织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的社会管理理念。

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在中国打造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形成合理的政府职能结构。要逐步降低政府维护性支出、经济性职能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社会性支出的比重。其次是要精简机构。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行政机构工作,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改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工作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推动政府职能向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向发展。再次是要权力下放。把政府的一些社会职能下放给社会组织,把适宜于行业协会承担的信息咨询、人员培训、价格协调、公信证明、产品推介等职能交给行业协会。

三要加强民间组织的领导,充分利用它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民间组织作为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第三部门,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疏缓就业压力、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加强对民间组织的领导,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权,摒弃把社会团体的发展看成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传统观念,对社会团体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解决制约民间组织发展和对其管理监督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和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完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力量,重点解决管理机构不健全和执法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要加强民间组织内部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规范自身行为,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为会员、同业和群众服务,反映合理诉求。

3、解决转型期社会问题应建立社会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对社会偏离现象做到明察秋毫,予以重视和警觉,作出科学的判断,防患于未然,就能及早地预防和纠偏,为解决、防范社会问题提供先决条件。完善社会预警机制关键是建立灵敏畅通、反馈及时的信息网络机制。当前,要设立一系列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社会指标作为预警核心指标:如物价上涨指数,失业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比重、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腐败涉案公务员比重,上访、学潮、工潮数,社会心态指标等;要在各基层单位成立跟踪研究社会指标和社会心态的专门机构,及时收集这方面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应变培训及能力积蓄,保证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是健全社会纠纷调处机制。首先是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不断完善常年接访,定期约访制度,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排查调处机制,做到纵横结合,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信访排查调处网络,实行定期排查上报制度,对重大信访苗头提前介入,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其预测、预警作用,为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第三,创新社会管理领导机制,建立覆盖面广,弹性大,多方联动整合资源的社会管理机制。比如,东莞市莞城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整合了街道武装部、信访办等12个部门的力量,实行合署办公、统一管理,把社会管理、矛盾调处、平安建设、治安防范、普法教育等工作统筹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坚持抓三项制度:一是舆情收集制度。开展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乱村、进难村、进穷村,到农民家、到下岗职工家、到特困户家,既体察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二是阳光行政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调;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行政机制,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对公益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行听证制度,实行公开招投标,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三是民意反映制度。将基层领导班子、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办公电话向社会公开,拓宽信访工作和民意反映的渠道。同时,可以探索建立一种人民代表大会、专家委员会与社会组织三者共同参与利益表达的公众参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N],学习时报,2006-01-16.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

[3]哈继铭:如何缩小贫富差距[J],财经,2006,(2).

[4]全球治理委员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王金豹(1977-)男,江西信丰人,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教师.

黄建宏(1983-)男,福建漳州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机制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皮革机制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