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牛为何失去了令人尊敬的力量

2009-09-28孙全胜

新营销 2009年9期
关键词:牛根生新营销忠告

孙全胜

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一周年之际,重提牛根生、蒙牛话题,对于《新营销》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2006年11月刊《新营销》杂志,刊登了当时《南风窗》总编辑、《新营销》编委会主任秦朔的文章,标题为《忠告蒙牛一与牛根生商榷蒙牛如何基业长青》,客观分析了蒙牛的优势、长处以及劣势、短处,而且秦朔先生是以“商榷”的口吻,对狂飙突进的蒙牛提出忠告,文章的立意是不希望蒙牛成为“领风骚没几年、速生速灭的流星”。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如秦朔先生所说,“在媒体上,你看到的蒙牛只有赞歌一片,而且完美无缺。即使是蒙牛明显有问题的行为,如果媒体想正常报道,也会迅速被蒙牛调动力量加以‘消灭”,对于这么一篇充满善意的文章,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当你用谷歌或百度进行搜索时,你很难搜索到,它被“消灭”了。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和蒙牛特仑苏OMP事件之后,重读秦朔先生的这篇文章,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包括牛根生和蒙牛的员工。因为,秦朔先生关于牛根生及其蒙牛的“预言”,仅仅在两年之后,竟然是一语成谶。

让蒙牛“消灭”之而后快的这篇文章,其核心内容是对牛根生提出三条忠告。

其一,“希望蒙牛从‘营销机器迈向扎实提升产品能力”。蒙牛从来都没有把重点放在牛奶生产上,它本身不拥有奶牛场,而是同几千个牛奶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由于牛奶来源太多,蒙牛“难以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容易受到牲畜疾病爆发的打击”。人们看到的结果是,“牲畜疾病”没有“爆发”,三聚氰胺“爆发”了,给了牛根生重重的一击。

其二,“希望蒙牛从关注对手到更关注消费者”。秦朔先生说,“中国企业一直很难避免的一个弊端,是对竞争对手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消费者的关注。所以,一方面是竞争者之间互相厮杀。价格战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是喜欢用一些玄虚概念对付消费者,而不是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通过产品创新实现高附加值”,“蒙牛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这种习性”。蒙牛用炒作概念对付消费者最典型的例子是特仑苏OMP,当媒体披露了OMP的真相后,蒙牛不断用新的谎言圆其“玄虚概念”,在不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三,希望蒙牛“走出‘自我神话,保持谦卑和学习态度,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秦朔先生说:“一些蒙牛管理者身上体现出的蛮横、凶悍、粗鲁,让不少曾经的接近者开始对其‘惧而远之……看着今天蒙牛的一些行为做派,想到曾经令我感动的‘牛氏故事,我有时不禁怀疑,那些美好的东西难道只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旦强大之后就开始异化?企业合乎道德的行为难道只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机会主义选择?”无论是三聚氰胺事件还是特仑苏OMP事件,证明了秦朔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牛根生及其蒙牛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在其手中,商业伦理完全成为一个营销工具,一旦触及其商业利益,便弃掷商业伦理如同一双穿破了的鞋子。

从《新营销》刊发这篇文章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时间长达两年,对于牛根生、蒙牛来说,两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妨设想一下,假如牛根生、蒙牛虚心听取了秦朔先生的忠告,如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或许,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会像三元乳业一样成为中国乳业最后的两个“安全孤岛”;或许,特仑苏OMP事件不会发生;或许,牛根生根本就不用流着“鳄鱼的眼泪”写什么“万言书”,担心“民族品牌”落入外资之手;或许,中粮集团压根就没有进入蒙牛的机会;或许,蒙牛品牌真正进入基业长青的良性发展轨道……

可惜,现实过于残酷无情,不切实际的假设有时仅仅是意淫的一种方式。它无法让意淫对象生儿育女,甚至享受性的快感。

“我不愿意看到,蒙牛失去那些曾经感动我的力量,让我尊敬的力量。失去这些力量的蒙牛,越强大,将越令人担心。”当年,秦朔先生如此表达自己的忧虑。

如今,蒙牛重新上路了,希望它能够找回自己曾经让世人“感动”、“尊敬”的力量!

猜你喜欢

牛根生新营销忠告
画与理
新媒体环境下,新营销如何脱颖而出
职场忠告
金士力 探路大健康新营销
TVB:我和新营销的约会
给少女的十点忠告
老园丁的忠告
牛根生复出
你处在一个新营销时代
伊利:陈年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