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动力驱动观:主体主动参与

2009-09-27曹明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钱梦龙内驱力学习动机

徐 萍 曹明海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①也就是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个体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钱梦龙认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关键的关键。学生个体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的态度表现为学生的认知欲、动机、兴趣等多种因素,这与心理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导读法将心理学研究的某些成果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也自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利用、发挥其“导”的作用来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驱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是我们研究钱梦龙教育思想时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一)学习动机的心理分析

钱梦龙提到,运用语文导读法,必须要面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行为?是什么驱动着学生主动地、始终如一地进行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怎样的氛围或创设怎样的情境?等等,凡此种种,都与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有关,这就是学习动机的问题。“所谓动机,时常被定义为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而非指活动本身。”“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②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③总之,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一切学习行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动机和学习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④这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钱梦龙在论述“三主”命题时,曾多次涉及“学习内驱力”的问题。而“学习内驱力”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所谓“内驱力”是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C.L.Hull)认为,内驱力是一种能减退或强化的普遍存在的能量或动机。它启发我们结合现实教学做如下思考:内驱力一般是在什么条件下被唤起?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减退或强化?对此,人们通常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生学习的行为只能因为外部的强烈刺激而产生,如教师利用失败的威胁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其实,用这类手段引发的内驱力含有很多消极因素,而且不可能上升为持久的动机。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感到安全和愉快的环境中,有可能自我激发。人总是有主动认识周围世界的欲望,尤其是儿童,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当某种欲望驱使他获得新的经验、新的认识的时候,又有可能转而发生自我强化的效应,鼓励他继续进行更多的探索。心理学家把这种状况下引发的内驱力叫做“认知内驱力”。这是以“求知”本身为目标的内驱力,所以是一种“内部动机”,他与学习的关系是互惠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提到“认知内驱力”的概念。他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gcement 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tive drive)。他认为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⑤其中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认知内驱力。他认为这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索、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这些倾向是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奥苏伯尔还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驱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实质上就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钱梦龙还谈到了与内驱力相关的兴趣问题。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兴趣亦被称为求知欲,是特殊的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情绪体验。”⑥钱梦龙认为:兴趣是认识主体在认识客体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常常表现为一种“兴奋力”,促使人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认识某个事物的活动中去,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兴趣和内驱力虽然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有着近似的作用,只是兴趣伴有浓厚的情感体验,如愉快、兴奋、满足等。

钱梦龙将心理学有关动机、认知内驱力和兴趣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使其成为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支柱之一,并灵活运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必定要利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二)动力驱动的实践策略

既然学习动机,如认知内驱力,学习兴趣等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它与学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被激活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为”。这需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⑦。这当然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学习态度,个性特征有关系,但教师的作用在这里是举足轻重的。钱梦龙在确认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与动力的激发。他的导读法,其中“导”就蕴含着这个意思,所谓“导”,就是指导、启发、鼓励……“导”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主动探求的动力。

通常教师总是依靠一系列方法,根据和运用课程教材来促使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方法本身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否得到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钱梦龙就善于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实施了许多具体策略,如创设问题情境策略、激情引趣策略、教学评价方法策略等。

1.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在教学中能否使学生受到启发,积极思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面临障碍和困难时,激发他们积极地寻求方法,排除障碍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的情境。”⑧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置疑问,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⑨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其求知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实施问题情境策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要善于设悬置疑,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大脑进行积极思维,达到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提问”的水平,要善“问”。钱梦龙曾说,教读课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在于善“问”。善问,就是要讲究“问”的艺术。“问”并不难,善于问就难能可贵了。他曾风趣地将“提问”比作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的设疑,‘疑设得好,就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⑩

(1)欲擒故纵,巧妙设疑。课堂上设置一点悬念,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勾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文章,若按部就班地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布局,却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他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教课之前故意对教学内容暂时“保密”,让学生带疑问进入课堂;二是出示赵州桥挂图,叫学生说明一下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以此来测试学生的说明能力。顷刻全班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但讨论中谁也说不清楚。而教师不置可否,只按学生所说画图,无一像挂图所示。求知的渴望在每个人的心头滋生,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到此火候,钱梦龙才布置他们自读,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这种悬念的设置,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愤口悱”的精神状态。通过导之以法,开其心窍,学生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

(2)设问宜“曲”,置疑有方。钱梦龙主张提问宜“曲”不宜“直”。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不讲求迂回包抄。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譬如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钱梦龙开篇就说:“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学生经过思考,结合课文的内容提示作出了正确的回答。钱梦龙这一提问就是“曲问”。相反,如果他问:“什么叫食物?”学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这就是“直问”。而现在他的问题“拐了个弯”,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运用“食物”的定义对具体事物作出判断,达到真正的理解。

(3)随机点拨,机敏应变。钱梦龙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的阅读随机进行点拨。这种点拨,虽不成系统,但也见出钱梦龙善问,以问导之的特点。如在讨论中年闰土的形象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家灰堆里的碗碟究竟是谁埋的?”这个问题虽然跟理解杨二嫂的性格有些关系,不能完全算“横炮”,但它是从闰土的角度发问的,这一“炮”显然打偏了。因此,教师的“导”就要设法把“炮口”调整过来。于是钱梦龙随机一点:“说闰土偷埋碗碟,这是谁说的?”学生自然把注意力移到了杨二嫂身上。接着他问:“闰土会埋这些碗碟吗?”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闰土不会埋的有力证据。于是,先前提的问题也得出结论:不知道是谁埋的,鲁迅没有交代,这是个“历史悬案”。这样,原来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经过引导,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言之有据的良好习惯。

2.激情引趣策略

激情引趣是指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它是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策略。有人评价钱梦龙的教学:“他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11}

(1)趣。语文导读法的“趣”,体现在钱梦龙的教学往往能够打破教学设计中的思维定势,每教一文,都潜心研究,精于设计,巧于构思,灵活施教,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使平淡无奇的课文时时闪现出新意与巧思。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导读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充满激情,又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致与乐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引“趣”的教学实例。

课前几分钟,当课代表把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放在讲台上时,好奇的同学一下子涌到了讲台四周,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谁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究竟是卖的什么“药”。这时,钱梦龙在同学们迷惑的目光下把鸡蛋投入大烧杯,鸡蛋沉下杯底。于是发问,“如何让鸡蛋浮起来,并且只可用讲台上提供的条件。”学生们踊跃尝试,把大量食盐倒入烧杯,使鸡蛋浮出水面,并利用初二学过的物理知识,说明了鸡蛋上浮的原因。据此,钱梦龙让他们同理推出了“死海”“不死”的原因,接着,导入课文的学习,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始终高涨。这堂课以“小实验”为切入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获得了关于盐水比重的概念,并猜测出“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领略了“发现真理”的乐趣,激发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唤醒了求知的欲望。

(2)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促进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情感具有感染性,当教师进入课文的某种情境,加以阐发或迁移,通过自己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导,就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钱梦龙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运用这种情感策略,以心发现心,用自己挚诚的情感去接通学生的心灵,启发思维,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授课过程中,韩麦尔先生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和小弗朗士痛悔的心情,都很明显地在同学们心中激起共鸣。在此番感悟下,课就要结束了,而钱梦龙却峰回路转,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跟小说里的韩麦尔先生一样都是教本国语文的,你们猜猜看,我读完小说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同学们纷纷猜测,而且都言之成理。最后钱梦龙肯定了一位同学的猜测与他的感想完全吻合:“我想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您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它也像法语一样——最明白,最精确。”于是钱梦龙赞美祖国语言是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信息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钱梦龙强烈的自豪感已使他们真正动了情。随后,他又让学生们谈了自己的感受,“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课,在余韵悠悠中结束了,而学生仍沉浸在一种“顿悟”的兴奋之中,他们在两节课内获得的所有信息仿佛一下子接通了电流,闪耀出格外夺目的光彩。钱梦龙巧妙地运用这种情感“接通”效应使语文教学中的知、情、意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各种信息联系突然“接通”的现象,它要求教师能够善于捕捉这种“接通”产生的预期信息,促进“接通效应”的通畅进行,而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教师在知、情、意的“相应点”上的适时点拨。

注释:

①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②④⑤⑥⑦⑨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1、123、120、135页。

③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⑧李森:《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⑩王寿山:《钱梦龙老师的提问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4年第5期。

{11}吴伟昌:《试论钱梦龙、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5期。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钱梦龙内驱力学习动机
培养内驱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做转化后进生的高手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试论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思想
浅谈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育思想当今的意义
试论钱梦龙“主体—主导”说的正确理解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