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有效教学研究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2009-09-27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研考试

成 龙

有效性是教学活动追求的至高目标,也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前,研究有效教学成了各门学科教研中的重要内容,不少教研部门、学校或教师个人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去探讨。纵观当下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种种情形,既有可取的经验,也有不少的问题。

一、问题呈现及分析

1.研讨过程简单化。虽然说有效教学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积弊的良方,但由于不少语文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对有效教学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很全面,不少学校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喊喊口号、简单布置、整理材料的初级阶段,学校语文教研组、各个语文备课组也只是简单开几个会,传达学校要求,举行几次组内讨论,至多上几堂被称为示范课的公开课。一番研讨下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并未带来根本性的、有实效性的变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讨未深入到教学的本质层面,未从教学的规律性要求出发,这使得研讨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下去。

2.课堂教学模式化。“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同样,具体到课堂教学,也不应以一两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制每一堂课。现实的情况是,当某个名校总结出某种在该校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后,其他学校便纷纷模仿,而这种模仿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诸如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安排等层面,未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学校硬性规定一堂课45分钟只能讲20分钟,另外25分钟必须留给学生训练。我们知道,当一堂堂不同的课被某一种模式规定后,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乏味。更为严重的是,语文学科也在这样的模式化要求之列。语文教研组被要求探索出几种课堂教学模式,阅读课应该怎样上,写作课必须有哪几个步骤,试卷讲评课必须怎样讲,甚至规定每堂课语文老师只能讲20分钟,每堂课必须有相配套的几道练习题,有文本教学内容的习题,也有高考原题。人们热衷于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无非是为了操作上方便快捷,更深层次来分析,这是对各个学科性质的漠视,不同学科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不同的教学要求。语文学科非常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动态生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课堂上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被规定只能讲授多少时间,必须训练多长时间,那么,语文的个性没有了,师生生命的个性也将受到压制和束缚。

3.传统创新模糊化。改革,就需要创新,要改变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的确需要创新,从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但改革不等于颠覆,不等于完全抛弃。当人们发现“满堂灌”会扼杀学生的思维时,就转变为“满堂问”。当人们认为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容量太小时,就充分利用起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于是,一个个现成的环环相扣的课件便把语文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与讲解中解脱出来,一幅幅图片代替了师生共同的想象、联想与品味,一道道习题便迅速地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一个个现成的答案便轻而易举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人们似乎认为,老师讲得多便一定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课堂问题少,就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加上人们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够全面准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极大地强化,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被极大地弱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已不敢再理直气壮地“讲”,而是放手让学生说、演、唱。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朗读、引导、串讲等被放在一边。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对创新的一味追求,实质上是对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性质的无知,是对传统的无知与背叛。

4.评价标准单一化。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评价标准的内容。在现有考试体制的前提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必然少不了分数这一指标。诚然,考试是评价语文教学的一种合理化手段,问题在于,我们不应该只是把分数作为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唯一标准。中考、高考成绩已成为评价教师的最终也是最权威的尺度,为了高考有好成绩,有的学校语文组甚至在高一学生刚入学时就提出了“要想考得好,趁早抓高考”的口号,从高一第一次考试开始,题型就完全与高考对接,每一次综合练习,完全采用高考原题。试想,如果学生高中三年都在做高考试题,也许考试成绩会上去,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多高呢?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而其中有些素养是无法用具体的考试题目衡量高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一味地追求分数,必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甚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分数,文本中的人文因素自然无法顾及;写作教学重点传授考场作文的若干技法,人的个性已退居次要地位;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教学只是一种点缀,教学时间紧就忽略直至省略。只要评价标准不改变,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诸多问题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应对策略

1.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学有效性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命题,要真正把握其实质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绝非开一两次会、下发一两个通知那么容易。一个没有浓厚教研氛围的学校,只能停留在有效教学研究的表面;一个没有浓厚教研氛围的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只能是简单传达学校的通知,而无法真正拿出有效措施;一个不喜欢读书教研的语文教师,也只能是依样画葫芦,而无法探索出语文教学规律。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语文教研组组长和备课组组长非常关键,应该成为组织者和引领者,让全组语文教师真正从教研角度去思考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质和规律性要求。

2.回归考试本位,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学习自然离不开考试,教学成效的高低,用分数来衡量,自然有其科学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学科教学与不同年级教学存在差异性,不能“一刀切”。语文学科在初高中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毕业年级自然要以应试教学为主,要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在基础年级,就不宜完全采用分数这一个标准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程度。考试是为了检测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效果,应该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说考试必不可少,也要充分考虑考试题目的具体内容。比如在高中一二年级,考试的内容就应该突出教材内容及其迁移性,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堂、重视课文学习,那种一味地选择高考原题与高考题型的考试模式,只能将学生引向教学的反面(学生容易产生“课堂上学的不是考试要考的,课堂上认不认真听讲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如果可能,最好采取考试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考试成绩与学生日常语文活动中的表现考核结合起来,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综合考核,使语文课堂真正培养出既有很强语文素养又能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学生。

3.回归语文本位,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语文之“宗”是什么又体现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对语文本位的追问。语文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这两性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有效教学的目标——现时的应试与一生的成长。毋庸置疑,一个无法让学生考试得到理想分数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而让学生仅仅考得高分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不合格、或者不够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多年之后,回忆起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有一些值得回味的地方。而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今后的工作成长带来些显性或隐性的帮助与影响,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极其有效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无法改变当今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坚守这样一条准则——语文之“宗”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注与促进!语文教师应该“眼中有人”,把关注与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让语文的诗意、教师的诗意给学生诗意的影响,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特别是那些闪烁着学生创造力火花的“节外之枝”,发现它们,培育它们,让它们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宝贵财富。语文教师即使在测试中也要充分考虑对生命的关注与促进。命题理念上,要处理好技巧与人文的关系;测试内容上,要摒弃技巧至上的思想,能力于命题与关注生命的存在并不相悖。一道好题是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与创造的。

三、两点相关思考

1.学习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问题。开展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许多学校和老师还是通过向名校与名师学习,向他人学习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自主创新才是学校与教师长远发展的关键。名校与名师是怎样诞生的?应该是在学习与自主创新中找寻到发展的路子。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持之以恒,必出成效。

2.实施新课程改革,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师,当我们只注重教师“教”的一面时,另一个同样对教育效果起着关键作用的方面却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被赋予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古语早已有云:“教学相长。”当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着教师而迫使教师不得不迅速改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该做些什么?我们是否认真思考、研究过他们——那被称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该承担起什么?如果学生都停留在老一套的学习方法上,那么,不管教师多么努力,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作者通联:江西赣县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教研考试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