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需要儿童“生态式早期干预方案”的提出与实施

2009-09-27何金娣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婴幼儿家庭生态

何金娣

自上世纪60年代早期干预的概念被提出至今,生态式早期干预理念已经被研究者们所接受并用于指导教育、医学领域的实践工作。中国特殊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也一直致力于生态式早期干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特殊教育领域,生态式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缺陷儿童所提供的治疗和教育服务。通过帮助儿童在社会、情绪、身体和认知方面的充分发展,使其能进入正常的教育系统或尽可能少地接受特殊教育,生态式早期干预也包括对特殊儿童的鉴别、筛查和诊断。大量研究表明,生态式早期干预对于促进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和个体发展等具有良好的效果。抓住特殊儿童生态式早期干预的关键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训练。

我认为,生态式早期干预从基层特殊学校的层面来讲,生态式干预尤其强调具体干预(包括教育和训练)过程的协作性、动态性和人性化,包括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婴幼儿干预目标和内容的制定、干预活动的开展、人际的互动、营造的环境都应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如何进行生态式早期干预,上海市卢湾区10年前就开始了实践和探索。

为保障区内每一位特殊儿童享受适时的教育,1999年上海市卢湾区以“是人就要受教育”理念为指导,率先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针对0~6岁的特殊儿童中障碍程度严重的儿童不能到就近学校接受教育的现实问题,卢湾区结合区情提出“送教上门”服务,让这些儿童在家庭里接受教育。该举措不但有利于保障特殊需要儿童的入学率,而且对于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各机构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后续的教育训练等方面工作并不能有机的衔接,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探索一条系统的早期干预方案——生态式干预。

一、生态式早期干预方案的目标和特点

生态式早期干预以生态式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特殊儿童早期发现、筛查和诊断以及干预各环节之间保持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和均衡的相互作用关系。

1.生态式干预方案的目标

0~6岁有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采用多种策略积极帮助和支持这些儿童及其家庭,共同促进这些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逐步完成家庭适应、机构适应、社会适应,促成其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平衡状态。该方案以让这些儿童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最终目标。

2.生态式干预方案的特点

(1)协作性

全方位:综合分析影响0~6岁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努力做到家庭、社会、机构干预功能互补、整合,技能训练和情感关怀并重。

(2)动态性

全程:跟踪全区0~6岁儿童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健全人格对早期干预具有积极效果。早期发现的过程要贯穿动态发展的观点,尽可能不对儿童下定性的结论,提倡以持续变化、小步递进、不断进步的方式发现、记录。

(3)个性化

尽管特殊需要儿童群体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群体性,但是在特殊儿童群体内部每个个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时应该考虑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特点和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制定个性化的动态干预方案,既弥补缺陷,又深挖优势潜能。

3.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的基本结构

确立了“早期发现——早期筛查和诊断——生态式干预”的工作模式(见图1)。

(2)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各模块的功能(见图1)

(3)早期发现模块的功能(见图2)

在早期的发现过程中,我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①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婴儿少,情况各异且复杂。

②婴儿的早期特殊性易被家庭忽略,或已经发现但不愿正视。

③早期发现的过程各不相同,见表1。

④从发现到确诊需要对婴儿家长进行适合的心理调适,在一定程度上这项工作比确定婴儿的特殊性更困难,但对以后的干预起积极的作用。发现过程中家长表现的态度也不同,见表2。

针对家长身上发现的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对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干预方案一定要强调家庭的心理支持,婴幼儿的最佳干预环境是家庭、最佳干预者是家庭成员,因此,对家长的心态调整和干预技术的指导是实现教育干预的关键。

(5)早期筛查和诊断模块的功能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对筛查对象分析的流程,尽可能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对象,以便更加准确地对对象进行分析和确诊(见图3)。

(6)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块的功能

运用生态自然调控的基本方法,动态监控个体阶段早期干预的进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水平儿童,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补偿教育措施,提高婴幼儿个别教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4.生态式早期干预的实施

生态式早期干预就是要考虑个体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生存环境以及相互关系制定个性化的动态干预方案。也就是说,生态式干预以尊重婴幼儿个体发展为核心,关注人格健全与情绪情感的发展。在生态式干预过程中强调对家庭成员的支持和信息交流的畅通、通过咨询服务、家长培训和资源活动中心建设等达到婴幼儿与家庭、教育机构、医院、社区等相关生态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影响儿童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下面主要从干预目标的确定、干预内容的选编、干预活动的设计以及干预环境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态式干预的实施如何实现生态化和个性化特点。

(1)确定生态式早期干预目标

生态式干预针对0~6岁婴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及其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帮助和支持这类婴幼儿逐步提高和改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达到和谐发展的平衡状态。从生态式干预目标的操作层面来讲,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制定上依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和生存系统地变化情况做及时的动态调整。

(2)选编生态式早期干预内容

在遵循0~6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0~6岁特殊需要婴幼儿的年龄、类别、程度以及早期干预所涉及的运动能力(大肌肉运动、精细动作)、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六个领域的各项内容来选编个性化的生态干预内容,让这类婴幼儿在一定的时空活动中适应环境,把握完整的生活,同时注重各领域干预内容之间共生互补、有机融合,构成了开放的干预内容,并给予适时、适度、适量的支持和指导,有助于婴幼儿形成有机的内部发展生态。

(3)设计生态式早期干预活动

开展生态式早期干预活动是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环境中(特别是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婴幼儿,在不脱离正常孩子群体的活动中接受特殊指导),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并充分考虑其最近发展区,以适应未来常态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干预需要服务的个性化干预过程,包括:

①评估幼儿目前的状况

②确定个别化的教学内容

③制定个别化的教学目标

④制定个别化的早期干预方案

包括干预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器具和设备,参与早期干预的人员,以及各种干预形式的时间安排等。要将早期干预的家庭模式、机构模式、社区模式的三种方式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的成长(见表3)。

⑤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在干预的过程中运用生态自然调控的基本方法,动态监控个体阶段早期干预的进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水平婴幼儿,设计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和补偿教育措施,为每一位干预对象建立个人成长资料档案,加强资料、影像、生态等多元化评量的研究和运用,跟踪他们的发展情况。

(4)营造生态式早期干预的人文和物质环境

在生态学的视野中,自然界的各种物种、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生生相息的共生状态,在对婴幼儿早期干预的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干预者(家长、指导教师、医生等)与婴幼儿、指导教师与家长、医生与家长、专家与医生等之间的关系,及幼儿园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的相关系统,家庭、机构、社区等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积极、良好的生态环境。

0~6岁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都有一个痛苦的心路历程。因此,在干预过程中研究工作者们十分重视对家庭参与干预信心的支持,突出强调家庭干预的氛围和婴幼儿的成长环境。通过对婴幼儿个体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进行详尽地分析,建立早期干预的支持系统。

研究者们认为婴幼儿的生态化干预的最佳环境是家庭、最佳干预者是家庭成员。因此,对家长的心态调整和干预技术的指导是实现生态式干预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推荐相关网络信息,鼓励家庭进行网络式交流,成立网上信息交流俱乐部(早教指导网和卢湾教育网)。这项工作主要解决了家长的心理问题,通过网络上有共同困难及需求的家长间的平等交流,使得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②指导人员与家长一起到医院确诊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并辅导、协助家长共同参与干预计划的实施。这项工作主要解决家长操作技术方面的难题,因为家长是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直接施教者,因此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十分必要。

③送教上门。这项工作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家庭及儿童提供了来自社会、机构的关爱和帮助。

10年了,上海市卢湾区努力做到了保持信息交流畅通,通过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家长培训和资源活动中心建设等全盘协调的干预服务,以尊重婴幼儿作为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格健全与情绪情感的发展,营造宽松自然、相互尊重、彼此合作、相互激发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人际关系。

自从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自实施以来,上海市卢湾区早期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保障了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为早期干预的实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为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以及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真正践行了“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这种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值得探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D].华夏出版社,1996.

[2]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J].中国特殊教育,2003,(3):66-70.

[3]张艺.视力残疾幼儿早期教育的实验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2,(2):47-51.

[4]张炼.早期干预实践的原则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8):34-37.

[5]王雁.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0,(4):1-3.

[6]边霞.试论“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思想[J].早期教育,2002,(9).

作者单位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婴幼儿家庭生态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家庭“煮”夫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恋练有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