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特教学校功能 满足残障人士需要

2009-09-27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

周 晔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资源更趋于多元和开放。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已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学校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并逐步与世界接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特教学校在办学模式和功能方面也都随之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办学功能方面,不再局限于教育的单一功能,而是向着康复、服务方面的功能拓展。让特教学校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服务更多的残障人士,在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中闪耀教育的人性与智慧之光,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功能;教育;康复;服务

[中图分类号] G76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8-0010-0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资源更趋向于多元和开放。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学校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并逐步与世界接轨。在这样的发展框架下,要满足残障学生教育需求,实现融合教育目标,合理有效地发挥特教学校资源优势尤为重要。这种教育价值的体现,不仅在于服务好本校的学生,更要服务好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个体和家庭,这不但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教育实力以及文明程度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具体落实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特殊教育学校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实现着由单一的教育功能向康复、服务的功能拓展,并在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中闪耀教育的人性与智慧之光,促进社会和谐。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功能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的的功能定位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以文化人”的特色。提出了自己特有的“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为残障学生一生成长和生活奠基”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中心,以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为纵向延伸,随班就读、社区康复为横向延伸的“十字型”办学格局;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校本课程为延伸,康复课程为特色,个别化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在“有爱无碍”核心文化的倡导下,提出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党员文化、课程文化等十项学校文化内涵。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特奥日、爱校日等文化活动与日常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多元内容的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团队建设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等师生成长的文化网络,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师生共同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功能

“康复”一词字典上解释为病体的恢复或痊愈,即恢复健康。主要针对病伤而言。因为和病体与健康有关所以它最初所涉及的领域是在医疗层面。即我们常说的“医学康复”。此处所讲的“康复”,英文是“rehabilitation”,主要针对残疾而言。它不是“痊愈”和“恢复”的简单同义词,不是指伤病人员经过治疗后健康状况恢复到伤病之前的正常情况,而是指残疾人的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在相应措施的作用下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从上述定义出发,康复的狭义内涵,是指残疾者的功能和能力的改善或恢复。其外延包括肢体康复、视残康复、肢残康复,以及听力和语言残疾者的听觉和语言康复等。

从“康复”概念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学校同样承担着康复任务。该康复是为残疾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支持,使之缺陷所造成的影响最小化,潜能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改善,实现最大化发展。可以说是特教学校有别于普通学校的一种特殊办学功能的体现。但这种功能又不是单一的,它存在于教育之中。因为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机构,我们面对的虽是残疾儿童,但他们同样具备健全儿童成长中的一些共性特征。但又因为残疾所致在某些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方面与健全儿童不同,需要特殊的辅具与方法使之和谐发展。所以特教学校中“康复”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康复中有教育,教育中有康复。实施“康复”的又一个基础,即目前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专业人员,包括一些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很多特教学校急需的专业治疗师匮乏,但残疾儿童生存现状、社会发展趋势又推进着此项工作急切地开展。因此这项任务便落在了特教学校及教师的肩上。

在特教学校开展康复工作,应体现在一线三面的建构上:一线,即一条思想主线,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树立大康复思想,抓住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康复训练。三面,即第一面开设康复类课程面: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开设有针对性的康复类课程,如聋生的言语矫治、脑瘫儿童肢体训练、智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等。第二面,将康复思想及方法渗透在学科课程与活动面,这个层面是学校体现康复思想的主体层面,也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最长时间的层面。学校领导者与实施者要在这个层面形成和建立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学校康复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第三面,指导家庭教育面。特教学校是作为残疾儿童家长获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性,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培训家长学习和掌握教育、康复的方法是特教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学校康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家长开展培训和指导,在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康复质量过程中,有效地提升残障学生康复质量,促进其和谐、全面发展。

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都有了“康复”意识,条件好的学校康复设备设施也很先进,这为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提供了首要的思想和物质基础。但如何将康复思想、康复训练过程、专业治疗师科学有效的结合,还需要我们在专业队伍的培训、与医院有效合作以及与政府沟通形成良好机制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一个良性的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康复训练的内外环境,不断提升其康复质量。

三、特教学校的服务功能

鉴于目前我国存在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和改革需要,也由此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又一个功能,即服务功能。

“服务”的概念: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项事业而工作。由定义内涵可以分析出,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服务。但在特教学校层面上谈“服务”有两层含义。第一,为校内的学生、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第二,是将学校的人力和技术资源辐射到校外残障人士及其家庭,尽最大可能使他们享受到适合他们的特殊教育服务,从而有效提升融合教育质量。这一层面功能的发挥是投入最小资源,实现最大化整合,服务于残障人士的教育需求。他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服务区内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第二,服务残障程度较重,不能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为他们实施“送教上门”,确保残障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第三,协助残联为社区内成年残疾人士及为其工作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评估等支持性服务。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于1997年以香港明爱组织捐赠资源教室为起始,积极探索特教学校在最大化支持和服务残障人士的途径与方法。成立了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小组,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到随班就读学校听课、指导和培训。我校与随班就读试点学校西总部小学开展了协同教学、双学籍管理实验。我校派出一名教师一周3天在该校资源教室指导工作,不但听课、培训教师和家长,同时对随读学生进行个别训练,收到很好成效,其中一名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升入重点中学;成立了“送教上门”服务小组。自2006年至今我校开展了为3名不能到校学习的重度智障学生的“送教上门”服务,由此又带动了两所普通学校,为其辖区内暂时不能进入学校就读的残障学生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其中一名学生已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成立了智障人士康复指导中心。随着社区康复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为提升残疾人社区生活、康复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为了弥补目前社区专业人员不足,充分发挥特教学校人力资源优势,2004年学校与区、街道残联合作开展了对社区康复员从认识层面、具体操作层面的系统培训,截止到2009年暑假,对成年智障人士的评估与训练近600人次。为提高社区成年智障人士生活和康复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支持,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特教学校的“服务”的功能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

几十年来,特殊教育伴随着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整体规划中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将“关心特殊教育”写进了党的报告,2009年5月11日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两次重要的会议成为了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它给予特殊教育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中,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要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使其惠及更多残障人士及其家庭,实现特殊教育的最大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数学的翻译功能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