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寻找贸易融资业务的机遇
2009-09-27陈秀良
陈秀良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进出口形势日渐严峻,进出口额降幅不断加深,并且出口降幅大于进口降幅。进出口的萎缩不但使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并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包括结算和贸易融资在内的国际业务量的减少。其中贸易融资量减少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商业银行2008年下半年整体收缩信贷影响贸易融资发放;二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最早暴露,使得各家银行对此均持谨慎态度。
从客户方面分析,最早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银行客户多处于江浙、广东等地区,随后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部分省市出口结构为资源输出型,受大宗商品量价齐跌的影响,个别省的出口降幅下降了近60%。反映到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方面,表现为信用证业务受影响较大,结售汇普遍巨幅下跌,国际业务总体增速显著放慢。
从国际业务量未来的走势看,原先普遍预计经济在2009年6月份将会出现拐点,进出口增幅将由负转正,但实际的情况显示大家的预计过于乐观。从数据上看,6月份进出口负增长的局面仍将持续,很难与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反弹与增长相媲美。同时,中国进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救助政策,但是源于出口结构问题,也源于国外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外贸企业订单量下滑依旧比较严重,很多企业面临成长之中最严峻的挑战。企业经营状况的不佳反映到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上表现为业务量的减少,风险的上升。为此,就华夏银行来说,对贸易融资采取了两手抓的信贷政策:一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严控风险。比如江浙地区以往经济发展较好,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并通过关联交易和担保圈使风险不断放大。对此,华夏银行对风险企业进行了重点排查,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二是紧抓机遇,努力突破业务发展的困境。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比如针对行业内龙头企业和较为优质的大型客户,以往商业银行在与他们的议价中处于劣势,在危机中这些企业也普遍存在资金压力,这就给予商业银行一个客户营销和信贷介入的机会,发展贸易融资。针对中小企业,华夏银行成立专门的部门,加强对他们包括贸易融资在内的信贷扶持,目前看,中型企业对华夏银行国际业务而言无论是业务量还是收入贡献都是最大的一个群体,收益率也是最高的。在产品方面,积极开发一些新产品,例如针对出口业务推出了出口双保理、出口代付、出口票证通等产品,针对进口业务推出了进口代付、进口保付、未来货款开证等产品。
此外,在危机当中我们还加强了与境内外同业的合作。国际业务需要与境外代理行进行合作,比如进出口外汇业务等等,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银行也非常重视中国银行业的状况。中国银行业良好的运营状况赢得了代理行的信任,代理行提供的资金比国内还要低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元荒”,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断跟国外代理银行合作,包括合作的业务品种,增加其对我们的授信。
银行从自身来说,也需要练内功。比如主动调整授信政策,进行制度化改革等。在这方面,有的银行已经走在了前头,目前我们在国际业务的授信政策和营销机制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未来将积极推进,寻求突破。
现在国家对开展离岸业务的牌照还是从严控制的,而离岸业务对中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其创新的业务也有很大的支撑度。但是,还有很多银行缺少这样的牌照,如果放开对这项业务的严格限制,不但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客观上也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