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

2009-09-25邱观建

关键词:三大法宝解放思想

孙 栋 邱观建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三大法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i科学发展观;三大法宝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m.1671—6477.2009.02.00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成功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引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身要求就是要随时代和历史的变化与时俱进,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了艰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三大法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

一、法宝之一: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在认识论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理论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法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指导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改革史,亦是一部思想解放史。“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它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大胆解放思想,理论上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上,大力推动了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成功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质的规定性,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面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自主权、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新的改革,人们产生了姓“社”姓“资”的困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的困扰。为此,邓小平在1980年初,发出了继续解放思想的号召,提出对中国基本国情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其实质在于进一步摆脱苏联模式与传统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的束缚。从而,在实践上使改革从农村发展到城市,从经济特区发展到内地,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同时,在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的概括与总结,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一系列国际政治风波的影响,导致了国内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峻考验。不少人对改革开放,对经济体制改革等提出了质疑,又一次发生了姓“社”姓“资”之争,其问题实质仍然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邓小平南巡谈话,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圳”等著名论断,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人们从姓“社”与姓“资”的争论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姓“资”与姓“社”之争发展到了姓“公”与姓“私”之争。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发起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实现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重大理论的再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的重大创新,实践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世纪的到来,世界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巨大的挑战。江泽民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强调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继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解放思想的又一次延续,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界定了党的历史方位,回答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实践上,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同时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大会,首次明确了解放思想是我们的一大“法宝”,同时掀起了新时期,新起点,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发展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善、深刻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每一次跨越以及理论的突破,都要归因于解放思想这一理论先导,解放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二、法宝之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在方法论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大法宝。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中国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就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路径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与兴废。在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计划经济为指导”的时代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陈规,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究其本质,是一种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与超越,是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否定与扬弃。如果没有对“本本”、传统和固有体制与发展模式的突破,便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与伟大意义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它必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予以长期坚持。

首先,回顾历史,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此后,邓小平还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可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从国内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总结建国20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的重要结论。邓小平说过:“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虽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究其根源,就体制而言,当时主要有两点阻碍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一是“照搬苏联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盲目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和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此种体制,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国家实际情况,严重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制约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流动,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没有得以体现。所以,邓小平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从国际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条件。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分析世界新变化形成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得出的重要结论。20世纪70年代,正值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而我国却因为“文化大革命”,错失了融入世界浪潮的历史机遇,拉大了在科技与经济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相比之下,日本等周边国家却因为开放而得到了迅速发展,跻身世界强国。因此,社会主义要充分体现其优越性,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只有在世界现代化的总图景中才能显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才足以彰显所谓的“中国特色”。

其次,着眼现实,“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在理论方面,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和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离开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之前,在实践上的失误和理论上的教条化倾向,都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改革开放的实践总结,探索并回答了这一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论,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造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实践,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世情、国情与党情,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成就的同时,客观分析了我们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失衡,城乡二元结构失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失衡等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实践方面,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才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攀升至如今的18934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亿5千多万减少到2千多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显示,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才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社会,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入了政府间重要的国际组织,其中1949年至1979年仅为34个,1979年以后发展到186个,充分发挥了在联合国以及其它组织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最后,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需要改革开放。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没有止境,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新的矛盾与问题,只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依然存在,就需要我们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因素,以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如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如国内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贫富悬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就是由于目前体制机制不畅所致,都需要我们在未来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同时,国际上存在的影响国内建设的诸多不平等的经贸条约以及影响国家安全与稳定等诸多国际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予以协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永远需要改革开放。

三、法宝之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进入新世纪和新阶段的发展方位、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根本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大法宝。

首先,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科学发展观在正确地总结和借鉴了古今中外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等等。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来看,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3000多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相应地,往往也是社会矛盾最为凸显的时期。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把握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入“黄金发展期”;另一种是把握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区域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出现所谓的“拉美现象”。总体上看,在这一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不仅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价值归宿,而且揭示了其动力源泉;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性思想,而且丰富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做到人民都能够从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受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它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可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要求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不懈地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并获得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思想。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民群众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民群众就无法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只有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最广大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政策的和法规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才能竞相进发,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全方位地展现出来。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也如胡锦涛所强调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此点,“把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强调靠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来谋发展,靠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来促发展,靠建设创新型国家来抓发展,靠亿万高素质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来求发展”,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理论。

再次,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

科学发展观在回答“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一,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社会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有机体,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应该是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全面、协调的进步,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要素的全面发展。邓小平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是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就是说,社会风气、思想文化和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过来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不认清这一点,把政治、文化的发展当做软道理,当做可用可不用的手段,就根本谈不上抓好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在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要一体发展,系统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坚持这个布局,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稳定程度和整体功能,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二,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而且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互动。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各个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从发展观上来说,协调是指发展中各个要素的比例安排,就是要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兼顾和统筹。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相互协调,则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合力共赢;如果相互失调,则互为阻力,相克相伤,恶性循环。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还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国内而言,邓小平曾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国际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经济体出问题,就可能产生联动效应,引发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经济危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在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摒弃了发展的功利主义色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放在一个大历史跨度进行谋划,开拓了社会主义永恒发展的坦途,是党的发展理论的一次伟大的升华。可持续发展所要达到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主要内涵包括:第一,发展是核心。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更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第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第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可持续发展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生态平衡。第五,提高人口生活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持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观缺一不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观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服务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同时,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解放思想作为思想引导,直接指导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一切成果都源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我们思想进步与发展的载体,每一次思想的解放必然促进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每一次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也必然带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科学发展观是在解放思想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在认识上根源于思想的解放,在实践上根源于改革开放,指引着改革开放沿着科学的路线和谐发展,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

责任编辑曾毅生

猜你喜欢

三大法宝解放思想
胡永明:“粮”心人的三大法宝
三大法宝助我高考数学满分上北大
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概括为例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