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9-09-24严楠
严 楠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阐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除了看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看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而职业精神是反映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基本的职业精神培养,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前提,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很多高职毕业生抱怨工作越来越难找。但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却反映选到一位理想的员工也非易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职生缺乏职业精神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精神教育的观念滞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完成基础阶段教育后的专门教育。它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中的任何专业,都在社会生活中对应相应的职业。它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的,按这个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这些特性决定了高职的专业是职业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才的。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倾向,即在教育过程中观念滞后,创新性不强,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仅注重强调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对职业精神、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使学生误认为在社会中只要有技术就行,片面追求实用,而职业精神是就业之后在工作中自然养成的事情,不是在校期间考虑的,所以仅从眼前的情形出发,只学习眼前看来有用的知识,而不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
职业精神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枯燥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精神知识为切入点,把狭义上的知识当作职业精神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的培养,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授课形式有利于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学生较易掌握课程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过于古板教条,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很难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即使是理论教学,仍然有很多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根本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中作用的发挥。职业精神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而目前高职院校对高职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枯燥,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其他的培养形式,没有注意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性,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精神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
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尚不完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中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太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涉及职业精神教育的部分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而在教材中,职业精神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少,内容过于片面而且不具备系统性,讲得过于原则,更没有专业性和实践性,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就业指导课则更注重职业技能和就业技巧这些显性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精神这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有待改进。
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园文化缺失和传统教育造成对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低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多数高职学院都是由原先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无论是校园物质文化还是校园精神文化跟普通高校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方面,高职学院本身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本科院校来说要淡一些。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拓展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而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涉及甚少,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源于早期的实用教育,倡导和实践着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形成职业学校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职业精神、职业综合素养的关注。
片面宣传技术层面而使高职生忽视职业精神培养社会上对于“只有高技术才有高薪水”的片面宣传信息使得人们头脑当中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只要具备高的技术水平,就能在社会中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高级技术工人不仅应该具备高超的技术,更应该具备高素质,对于这些需要强调的层面都被表层的现象掩盖了。其实,在高级技术工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年轻人学习的恰恰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格力量、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精神。但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应深刻挖掘的东西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职业精神教学内容没有科学考评,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人才招聘、录用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对应聘人员的技能、技术的测试与考核。因为技能、技术的测试、考核往往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只要用一套测试方法或测试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见分晓,甚至还可以实地测试。而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很难有量化的标准,即使有量化的标准,被试人也可以做违心的、虚假的选择,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得以呈现,需要时间的考验。所以,在实际教育或学习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就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岗位技能、职业技能,对不纳入测试、考核的内容就放弃了。
教师自身在职业精神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不够理想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职业人,其职业精神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说教、任何奖惩制度都比不上教师品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但当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德业分离、知行脱节、学术腐败、以教谋私、文人相轻、难于协作等现象在一些大学教师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中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遂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5,7(4):31-32.
[2]肖平,张国忠.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
[3]刘彦斌.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理论探讨,2006,(6):183-184.
作者简介:
严楠(197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社会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