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教学《故都的秋》所想到的

2009-09-24刘耀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木叶朱自清

散文美,经典散文更美,摹景传情的经典散文尤其美不胜收。入选中学教材的许多散文大师之作让人目悦之而心赏之。每遇到《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之类的美文,虽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对于怎样引导学生移情入景玩味其间仍时时感到力不从心;而自感身为“庖丁解牛”的高手,条分缕析文章之篇章结构游刃有余,反而将其景其情其理其趣“筛漏”得荡然无存,难免心中抱撼无数。

接触新一轮的学子已有两年,我下决心潜心备课,努力挣脱经验教学的“套子”,不料却能“另辟蹊径”,入境“柳暗花明”。为了不让瞬间的灵感稍纵即逝,现就《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之法“比较鉴赏”作一番“反思”。

一.与朱自清《春》比较鉴赏

一年四季皆入景,春与秋更为文人所喜描善摹的两个对象,《春》文中,朱自清由“盼春”、“绘春”而“颂春”,一扫其闲雅恬淡从容之文风,展露其青春昂扬激情四射之活力。其“绘春”部分,撷取春天最寻常不过的草、花、风、雨这四个物象以及赶春人这个人象,让其成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面的构图主体,描绘其“春”态下的特征,传达出对春的由衷的喜爱。同样,《故都的秋》描绘了郁达夫在特定的心境下,他的眼中故都北平特有之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作者披情入景,用清、静、悲凉之心的扫描器投向故都的秋,撇开香山的红叶,钓鱼台的柳影……,将关注的焦点投射到几个极富秋之特征,极符作者心境的几个意象:蓝色的牵牛花、秋槐无声的落蕊、嘶叫的秋蝉,令都市闲人在其间悠闲唱喏的秋雨,以及那杂乱地散落屋角、墙头、茅房边、灶门口的勾人馋涎的秋枣,它们不也构成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这几幅图画吗?同样是写花,朱笔描绘的是桃花、杏花、梨花,郁氏所挑拣入画的却是牵牛花,因为他们各自颂赞的季节不一样,尤其是闹与静,欢喜与悲凉的心境,使作者暗恋的物象散发出火热与冷峻的光芒,但传达的却是一样的炽烈的情;同样是写雨,不一样的是朱自清的春雨闪亮、细密、绵长,郁达夫的秋雨揽你入怀,撩惹得穿着长衫的都市闲人“失态”地悠闲地歌之舞之;同样是写景,《春》为虚笔,《故都的秋》则是实景。

二.与诗词中秋的特定意象比较鉴赏

《故都的秋》描绘之景传透的是清静悲凉的情,它极具一种特定的情趣美。几幅画面中,最难揣摩体味的要算秋槐的落蕊。涉世未深的学子其体物传微的情愫未必能够让他们领悟其奥妙。按理说象征秋天的意象学生并非少见,黄花、归雁、落叶、啼猿、西风……在诗词文中俯仰即拾,可郁氏为什么独具慧眼,选择了常人极少关注的槐树的落蕊呢?《故》文没有选用枫叶,是因为枫叶似火,传达的是热情、激情、炽情;否则郁氏就不是1926年秋天的那个郁氏了,而是几欲要横扫其清静、悲凉之心境,几欲要回归晚唐做一回那个“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狂热的杜牧了,或者差一点就要成了“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挥斥方遒”,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冲天的毛泽东了,关于这一点,学生的理解玩味尚易到位。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选用一样能传透萧瑟心境的落叶、木叶之类的意象呢?如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之“木叶”,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之“落木”,二者造境之妙我们早就从《说“木叶”》体味得可以,可前者所言湘君之情有点慵懒,后者所抒杜甫之痛又太“哀苦”了一些。只有那扫帚扫过只留下一丝“痕儿”,脚踏上“一点声音也没有,一点气味也没有”的秋槐的落蕊,方能让作者产生一种于寂寥之中渗透悲而可心之凉,貌似冷峻的于无声处乍听爱恋之惊雷的艺术效果。试设想一下,纵使作者依然写秋槐,只将“落蕊”换作“落叶”,换成秋槐“铺天盖地的落叶”,当脚踏上去,竦竦作响时,你还能捕捉得到郁氏怀着清静、悲凉的心境,踏“蕊”寻“恋”的那种情怀吗?在教学中,我如此多角度借助诗词中的意象与之进行比较鉴赏,其文之情趣昭然若显。

刘耀华,教师,现居湖北英山。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木叶朱自清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梅大圣
盏中,木叶似小舟
朱自清的较真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