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奈保尔其人其书

2009-09-24杨姣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比斯保尔瓦斯

2001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瑞典文学院称“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以表彰他为推动世界文学繁荣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寻求生命的皈依地

维迪亚达尔·苏拉伊普拉萨德·奈保尔于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中美洲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裔家庭,是7个孩子中的老二,系印度婆罗门的后裔。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西印度移居特里尼达,其父亲任特里尼达的《卫报》记者。奈保尔从11岁开始热爱文学,作为记者的父亲悉心鼓励他写作。但由于自己的印度血统,童年的他始终被视为一个外来者,而这种心理上的阴影也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

1950年,17岁的奈保尔获得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1953年获得文学士学位后定居英国。奈保尔早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要成为一名作家的雄心。他的第一篇小说诞生于大学时代,只是未能出版。1955年,他完成了自己真正的处女作《神秘的男按摩师》。该书于1957年出版,起初反响平平,但不久便在英国文坛引起轰动,并为他赢得了生平第一个文学奖项——专为青年作家设立的约翰·卢埃林·里斯纪念奖。两年后,他出版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再次大获成功,不但又令他捧得萨莫塞特·莫姆旅游奖,而且还奠定了他“幽默作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在这两部书中,奈保尔对发展中国家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进行了批判,同时以幽默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西印度群岛的风情。

上世纪60年代,奈保尔因试图“寻根”而出访印度,然而这次寻根访问显然让他大失所望。在《黑暗之地》(1964年)这部作品中,他把甘地描写成一位受基督教影响的人物,在南非度过二十年的时光之后,他依然能够以局外人的批判眼光来审视印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甘地是“最不印度化的印度领袖”。不过,奈保尔说,印度恢复了甘地的原来形象,将他奉为圣雄、偶像,因而忽略了他所代表的社会使命。在《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年)这本书中,奈保尔也明显流露出了对那里所充斥的狭隘偏执、狂躁盲从、夜郎自大等情绪的失望与厌恶。

1971年,奈保尔凭借自己的第十一部小说《在自由的国度里》勇夺英国小说界最有价值的文学奖———布克奖,并且成为获得这个奖项的首位非英籍作家。

尽管已在英国生活了将近50年,奈保尔依然时时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身处英国、具有印度血统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人。所以,他从不受文学流派和社会时尚的影响,而用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行创作,超越了传统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他还是一位现代哲学家,时刻保持着令人敬仰的警醒态度,善于通过精确描写来表达人物心理情绪,并让事件本身说出其内在的悖论。

奈保尔游历甚广,经常到非洲、美洲和亚洲旅行,拥有丰富的地理和人文知识。作为一位世界性作家,他深刻描述了深受殖民主义毒素影响的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等发展国家的动荡不安、暴力和绝望,体现了殖民国家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和不彻底的自由感及后殖民时代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丧失。因此,奈保尔的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瑞典文学院发表的公报称,他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融入历史描写之中,是继康拉德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编年史作家。

失根者的杰作

奈保尔的小说具有隐晦的自传性特色。他的最初几部作品大多以他出生成长的地方特立尼达为背景,其中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1959年)可以被视为是作者用以与“故乡”班牙港告别的篇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绘声绘色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可感的人物。与乔伊斯的一些短篇相似,这些故事也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讲述的。出身贫苦的他小小年纪就开始打工挣钱,最后终于得到机会离开这个殖民地城市去留学。“我离开了他们大伙儿,头也不回,轻快地走向飞机,只看着眼前自己的影子,那在跑道路面上跳动的小矮子。”简简单单几句话,栩栩如生。

稍后问世的《比斯瓦斯先生有其屋》(1961年)为奈保尔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心。虽然瑞典文学院的评奖人似乎认为讲述一(定居英国的)殖民地作家心路历程的《到达者之谜》(1987年)是奈保尔的扛鼎之作,但我觉得恐怕《比斯瓦斯先生有其屋》才是他真正的传世杰作。

奈保尔曾坦言,那部小说是以他父亲为原型的:“他是个深沉的人。他一生创痛巨深,决非外人所能道出。”小说细致入微地记述了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比斯瓦斯先生渴求拥有一所房子的人生悲喜剧。他是特立尼达一处甘蔗种植园里印度劳工的后代,生有六指,一出生就被认为是尅父的“不祥”之人。他两个哥哥十来岁就开始做童工。他本人则从来不知道吃饱饭的滋味。加上幼年丧父,孤儿寡母被邻居欺侮,一家人不得已背井离乡。比斯瓦斯在贫穷和肮脏中挣扎长大,娶妻后因没有自己的房产只得寄住在妻子娘家,仍然是寄人篱下,少不得要听闲话受闲气。他发愤努力,当上了新闻记者,并终于买下了一栋简陋的旧房。对于他,房子不仅是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家”,同时也是事业成功和人格尊严的象征。

西方评论常说奈保尔的写作主题是去国者(exile)的困境和“外乡人”(outsider)的疏离感。这话固然不错。然而,阅读《比斯瓦斯先生有其屋》等书,打动我们的却并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热衷的人的普遍而抽象的孤独,以及“失根”的生存境遇,而是殖民地外裔劳工生活那些具体鲜明的细节,那些朴实而节制的语言交代,那些真情而生动的大白话所展示给我们的悲惨生活,以及那些浸透着印度文化的生活描写,如被尊敬的印度“先生”(pundit)指点当爹的如何与那“不祥”的孩子见面,又如小比斯瓦斯如何在水边嬉戏丢失邻家牛犊不敢回家终于导致父亲丧命。奈保尔以真切的语言直接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尖锐批评,自觉地忠实于生活,把被长久掩埋在记忆中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血泪历史展示给世人,使人读罢久久沉浸在一种生活的辛酸悲哀之中。

在定居中“漂泊”

奈保尔被称为世界作家,他虽然用英语写作,但是作为在英国政府统治着的加勒比的特里尼达和多巴哥殖民地长大的作家,以及随父母生活在特里尼达西印度社区特殊的背景,他的记忆中有印度伴他成长,而西印度殖民地社会和英国文学对他也很有影响。多元复合的文化背景,使奈保尔具备了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素质,也使他更能深切体会优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差异意味着什么。他在东西方两大文化范畴之间徘徊:既有文化依赖又有文化反抗。这些都成为积聚在他作品中的深刻的底蕴。他的作品正是献身于多种文化的结果。

他的许多虚构和写实的作品(他的不少作品是两者的结合或混合)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尖锐批评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其中有些流露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怀疑。他对第三世界国家和民众(如对印度、非洲和亚洲穆斯林)的不客气的描写引起过争议,他对英国等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的批判也曾遭到了反驳。有人说他是在后殖民世界里流浪的知识分子。但让我多少有些困惑的是,这位“漂泊者”长期以来一直定居在英国,是当代最有成就的英国移民作家之一。迄今,奈保尔已创作了26部作品,重要代表作有:《米格尔大街》、《比斯瓦斯先生有其屋》、《斯通先生和骑士伙伴》、《效颦者》、《在自由的国度里》、《大河湾》和《抵达之谜》。其中,《米格尔大街》、《大河湾》、《岛上的旗帜》、《在自由的国度里》等作品获得毛姆奖、布克奖等英国重要文学奖项。他于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爵士。1993年,他成为英国戴维——柯翰文学奖的首位获奖者,与拉什迪、石黑·雄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这表明英国社会对他作为一个“当代经典作家”地位的承认。可在我的感觉里,他依然在定居中“漂泊”。近年来,由于对E·M·福斯特、詹姆斯·乔伊斯、查尔斯·狄更斯等知名作家的作品言语不敬,这位坦率直言的作家不断招致麻烦。尽管如此,支持者们依然坚定地认为,奈保尔的作品完全原创,风格独特,是一个探寻真实内动力的世界性作家。英国大评论家普里切特甚至这样说过:“奈保尔是依然健在的英文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个。”

人是复杂的。想要全面了解一位如奈保尔那样力图直面现实而又肯于深思的作家绝非易事。对于我们来说,最有益的方法大约还是读读他的好作品。

杨姣娥,女,书评人,现居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比斯保尔瓦斯
矿井井下高瓦斯治理措施研究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救朱赫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美味的比斯开
美味的比斯开
平煤股份八矿己五采区瓦斯治理综合优化
用解吸法测试煤层瓦斯含量现状研究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
加强矿井瓦斯管理实现煤矿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