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丁燕和沈蕾娟的诗

2009-09-24陈仲义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落木鸟窝波浪

“原点”:在“物与词”中生长

——读丁燕的“葡萄”

丁燕,70年代出生于新疆哈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出版诗集《葡萄的帝国》和长篇小说《木兰》等。现居乌鲁木齐自由写作。

春节临近,丁燕从新疆寄来新年礼物《葡萄的帝国》,整整100串葡萄。紫红的、圆润的,在霜后的阳光下,汁液饱满,斑斓中带一点沧桑。

100串葡萄,高密度的、多角度的折射出作者个人的情感史、生活史。它是作者乡愁的居所、信念的载体、也是价值的支点。一块块多棱镜片,闪耀着人格的聚焦。举凡灵魂的狂热、颤抖、疼痛,日常生活的怜悯或悲哀,都有意无意融入葡萄的汁液肉瓤,带上葡萄的“情结”,乃至葡萄的“病根”,从而形成个人史的“原型”意象。

庞德有句名言:“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关于意象主义》)丁燕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秉承这话,葡萄真够她吃一生的了。

葡萄的鲜润多汁,找到她生命在青春期的勃发;性别的觉醒,也在肉质的通透里,发泄情欲的膨胀;从葡萄的血脉,追索家族种族的印记;在袒露的开裂中,不断发表爱的宣言;坏死的皮囊里,也存留着母性的体温;冬去的枝头,继续挺立自恋自强的傲气。火的葡萄、光的葡萄、进行曲的葡萄,充满着梦想、熟透和审度的诉求;金属的葡萄、妃子的葡萄、受伤的葡萄、阴影的葡萄,带着难言的苦衷与挣扎。这一切,构成了丁燕特有的抒情方式——强力自白与判断陈述、柔性物象与坚硬喻指结合的文体,彰显了女性温性中的刚烈和细致中的粗放。

读100首与读1首是有区别的;挑一首来代表100首,可是勉为其难,但篇幅关系,也只能挑一首较短的,以此来略窥“全豹”。

在《葡萄的波浪》中——我试图装成一粒种子,这是全诗的引子,而波浪是该诗的关键词。从前后关系上看,从种子与第二句“立体心脏”的关系上看,波浪明显喻指了葡萄的”“内瓤”。葡萄的内瓤本该是静止的、浑圆的,此时与运动的波浪“挂钩”,虽然波浪的外表打扮为名词,但难掩其强烈的运动气息,加上“心脏”的加入,使得这一动态化的运动结果,生机勃勃。不是吗?波浪的“涌动”、携带“空气和颜色”、波浪“自己的力量”、“一直往前疯跑”、柔软的旋涡、通红发亮。连续6个句子的浓墨重彩,把波浪的“精气神”给调动起来。在波浪的运行中,参杂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积极的、消极的、理智的、非理性的、有活力的、本色的、有陷阱般的、诱惑的,有光明朗照、也有冰凉寒栗的……凡此种种,构成波浪的运动场——即生命的运动场。

此时,“我”与葡萄已相互打开,葡萄的内瓤与波浪相互同化,静态“物”与动态“词”进行对话。内瓤——波浪,波浪——内瓤,在物化观的“化学”作用下,或者说,在主体间性的“关照”下,顺利完成了作者的文本意图:这是一个生死场、一个生存场,充满无法摆脱的人生悖论,无法挽回也无法占有:试图要离开它却根本不能抽身而退;试图要保持距离、警备,却未能如愿以尝;试图要玩转它,却始终难以驾驭。

这样的两难循环,是人生的宿命与悲凉,“一圈圈跑道”(是内瓤——波浪的延伸性辐射)一圈圈地无休止行进,从跑道到跑道,犹如从牢房到牢房,是永远跑不出自由的“操场”!

操场——跑道——牢房,从前半段内瓤、波浪的瘁合想象中,再次“异军突起”,跳跃性的将双方做大跨度的“合谋”,共同深化了该诗的主题。

这是一次成功的人与葡萄的对话。依照传统的“物化”观,是“我”蜕变为“葡萄”,有主动与被动关系。而按目前流行的主体间性理论解释,“我”与“葡萄”已抹掉了主客体界限,同处于主客体对等关系。从这一维度看,庶几与中国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物我同一”相似。在交往的时代,我们期待人与物、人与词、物与物、词与词的广泛对话,当然,它们必须首先浸淫于充分的诗性氛围里。

附:葡萄的波浪/丁燕

我试图装成一粒种子

试图走进它的立体心脏

试图看看里面

到底是个什么样

我看见了波浪

涌动的波浪

携带着它的空气和颜色

它自己的力量

一直往前疯跑

那些柔软的旋涡

将冰山都浸泡得通红发亮

我试图要离开

试图用距离挽回自己的忧伤

——我可以消灭它

但我却无法占有它

这是我到达不了的操场

一圈圈跑道

一圈圈属于自己的牢房

是它的

也是我的

古诗,隐性的或显性的开关

——读沈蕾娟“飞”

沈蕾娟,原名沈木槿,1975年生于浙江,现居北京。有诗集《在纬度的温差里》(2004)。

问:忽然来一句古诗开头,“落木千山天远大”,并且单独成行,一定有什么意思?仿佛是一个开关,揿了一下,想把什么东西给点亮?

答:“落木千山天远大”取黄庭坚《登快阁》。黄被称为“点铁成金”的能手。此句气度宏大、卓迈,给人一种宇宙寥廓、天地旷远的感觉。想必是沈小姐读了该诗,或由类似的情景触动了,引发起兴。一副打开天窗说话的豪爽,胸无芥蒂。

问:所以,在此情此景激发下,难免不对自己过去的记忆、阅历、经验,和情感来个“回顾”:“有时我多冷漠,/为一点点小情小爱/忘了这些/就在门外”。大境界和小感触构成某种落差?

答:前面是古典名句,后面对接现代口语,的确有点“硬”,但有醒目撩心之效。诚然,在大千宇宙面前,在渺远的时空里,人的一己小情小爱,鸡毛蒜皮,算得了什么。所以开始自我安慰:就忘了这些吧,把它丢在门外。这是最早的一次小小的“过意不去”,也是一次小小宽解。

问:接下来是:上个世纪,/我像一部默片/只有动静,没有声音。/梦见自下而上我/一截截瘫痪。迅速进入对自己的检讨、谴责,好像有点刻薄?

答:不单刻薄,是对自我、过往历史的“追问”、“拷问”。是否决,干净利落。因为她用到了“瘫痪”一词——是完全不行了。

问:虽说这种自我“非礼”是在梦中进行,怕还是染上女性书写所喜欢的“自虐”。我看有那么一点吧?

答:没错。越发展到后来,女诗人变成“半夜里咬断自己的舌头”。咬断是极端的“自虐”、彻底的自我戕害、“以毒抗毒”的决裂。

问:还好。作者最终并没有完全陷入那个可怕的旋涡。而是让“嘴边开出袅袅的/花。”一个美化的意象,是意味着自我搏斗的中止?清醒?抑或升华?

答:这一荡开的“笑意”,应是精神施洗后,升浮起的满足和慰安,总之,袅袅的花,很美,一扫前面的阴翳和晦暗。

问:是的,当内省恢复平静和理性,主人翁就懂得用过去“磕磕绊绊的眼泪”,来浇灌自家的菜地——“菜地里一棵梨树,/梨树上/一口鸟窝。”

答:用泪水浇灌,这是常用的比拟。不过用磕磕绊绊来形容泪水,使常用修辞丰富了弹性。重要的是,它浇灌到具体的、特指的“菜地”、“梨树”和“鸟窝”,它们已然是作者生命中、阅历中的某种关联物,而且具有寄寓色彩了。

问:好像到这里,作者的心理折磨,开始出现一种超越?因为最后结尾,再一次单独句成一节——“泪尽了你就飞”。有解脱的味道?

答:衔接倒数第二行的“鸟窝”、呼应倒数第五行的“泪水”,的确,一种解脱之情、超脱之意,油然而生。其中包括自我打气、自我发现和自我激励。

问:可是,如果结尾不停留在“泪尽了你就飞”,而是再补上《登快阁》最后原句“此心吾与白鸥盟”,与开头“落木千山天远大”相呼应,会不会形成更好的照亮呢?

答:你这个建议倒可以考虑。实际上白鸥与前面的鸟窝、与飞,有着密切的关联。增加这一句,可能会使女诗人与黄老先生的互文更加鲜明完整。但会不会另留下一点狗尾续貂呢?

附:飞/沈蕾娟

落木千山天远大。

有时我多冷漠,

为一点点小情小爱

忘了这些

就在门外。

上个世纪,我像一部默片

只有动静,没有声音。

梦见自下而上我

一截截瘫痪

到世纪末,

半夜里咬断自己的舌头,

嘴边开出袅袅的

花。

我过去

所有磕磕绊绊的眼泪

只求能浇灌一畦自家的菜地,

菜地里一棵梨树,

梨树上

一口鸟窝。

泪尽了你就飞。

2006.11.24

陈仲义,著名诗评家,现居福建厦门。

猜你喜欢

落木鸟窝波浪
波浪谷和波浪岩
落木(外二首)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游燕园(新韵)
小鱼和波浪的故事
宝宝头上有鸟窝
孤独的人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Mini漫画
鸟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