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构的权威》关于女性叙事分析

2009-09-24陈景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叙事学权威话语

在小说的叙事中,叙述者除了讲述一个故事,还不断地把自我形象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表现出来,于是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构筑不同的权威。“在各种情况下,叙述声音都是激烈对抗、冲突与挑战的焦点场所,这种矛盾通过浸透着意识形态的形式手段得以表现”[1]7。虚构的权威,简言之,即小说中虚构人物发声来建构某种话语权威。作者在本书中探讨的就是某一历史背景下的女性作家是怎样在她们的作品中灵活采用具体的叙事策略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那些致力于建构女性话语权威的小说家(作家)都会对权威机构和意识形态持双重态度:写小说并寻求出版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话语权威的追求,而女性作家又在作品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权威、甚至是自己的权威大加挞伐。可见,建构女性叙事权威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

《虚构的权威》是美国女性主义叙事学创始人苏珊·S·兰瑟探讨女性叙事的力作。本书的讨论始于作者型叙述声音。在苏珊·S·兰瑟看来,它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叙述模式。作者型叙述声音这一术语表示一种“异故事的、集体的并具有潜在自我指称意义的叙事状态”[1]17。“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而叙事由话语的文本形式来完成”[2]1。小说的艺术魅力决不单单体现在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还在于讲述这个故事的种种艺术技巧和语言策略。在这部分里,作者以18世纪以来几位经典,如女作家里柯博尼、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等及其作品为例,层层剖析她们采用何种技巧和策略,在既不脱离她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事常规与社会习俗,又与这种常规和习俗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建构了自己的作者声音。兰瑟敏锐地意识到,她们的作品都面临着社会权威和叙述声音之间特殊的分化和融合问题,并且明确指出,即使抛开一个作家的经典地位不论,上述每一位作家的道德权威都取决于她是否成功地通过商讨和妥协而获得某种作者权威,而这种作者权威也正是她既致力建构的,同时也是力图拒斥的。这些位作家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叙事权威的追寻,这种意图往往被作者本人的谦恭之词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为了缓和和对立而表示“拒绝权威”的倾向所掩盖。这表明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获得作者性并非轻而易举的。第二部分考察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女性作品以及19世纪到当代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品中个人型叙述声音及其一些类型。兰瑟细致地分析了《我们的老黑》、《紫色》等作品,并指出她所谓的个人声音表示的是那些有意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叙述者,排除了内心独白之类的形式。自身故事的叙述的“我”是结构上“优越”的声音,统领其他人物的声音,却不具备前者那种超越具体人的优先地位。个人型的叙述无法采取无性别的中性掩饰手段,或所谓超然的“第三人称”,也无法躲避在可伪装成男性的某种女性的声音之中。个人型叙述者在很多情况下很容易被贴上不守礼规,自恋独尊的标签。除此之外,个人型叙述声音里的虚构往往在形式上与自传难以区分。采用个人型叙述声音的作品很容易被看作女性“自我再现”,“直觉”的产物,而非“艺术”的结晶。在第三部分,作者首先考察了18世纪对集体型叙述声音的一些制约因素,接着讨论了19世纪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我们”叙述的“共言”形式和群体中个人轮流发言的“轮言”形式,最后讨论了一些由于现代和后现代小说叙事手段的出现。作者所谓的集体型叙述声音是指一种叙述行为,“在起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这种叙事权威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也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的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1]23。作者探讨的“单言”、“共言”和“轮言”的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汇合以及不断变化的叙事技巧常规的表现形式。

本书探讨的三种叙述声音模式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权威,每一种权威形式都编制出自己的权威虚构话语,明确表达出某些意义而让其他意义保持沉默。与经典的叙事学相比,本书作为新叙事理论丛书之一有不少独到之处。我们知道,“经典叙事学重视的是叙事文本身的结构和关系,它把叙事文本视为超越时间和历史的共时现象”[3]12,而本书突破了经典叙事学注重文本,隔断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关联的弊端,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段的各种环境和文化语境展开问题的讨论。关于历史时代背景的叙述在本书中俯拾皆是,而在经典叙事学中是少见的。此外,虽然作者“无意构建某种新的叙事学理论,而是致力另辟蹊径,专注于讨论那些被传统叙事学所低估的或完全忽略了的问题”[1]7,但正因为作者关注的焦点新颖和不同寻常,使她能够深入到经典叙事学无法触及的领域并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经典叙事学也有关于视角、人称、叙述声音等概念的理论,本书作者却以作者型、个人型、集体型来构筑她的叙事理论。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提出了“单言”、“共言”和“轮言”三种表现形式,这大大丰富了新叙事学的范畴和概念。第三,本书所揭示的理论与经典叙事学重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时时处处想突出不同的叙述声音所构筑的权威范围及对其他声音的影响,从而突出每一种叙述声音在反映一定思想内容和意识形态倾向方面的作用。而经典叙事学仅仅从形式上研究众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所反映出的普遍结构规律,从而为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提供条条框框的指导,却极少顾及其中透露的意识形态内容和政治讯息及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影响。

本书作为新叙事学的理论成果之一,与经典叙事学的不同之处远不止这些。但是,它毕竟是在经典叙事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了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反思、创新和超越,也有对它的借用和继承。

人类之所以总是处在不断前进的历程中,是因为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不足,人类正是在解决这些矛盾与不足而又产生新的矛盾与不足中渐进式发展的。理论研究更是如此,新叙事学作为对传统叙事学的继承和发展在表现很大程度先进性的同时,也显示了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本书显示了较鲜明的政治味道。正如著名学者申丹在本书总序中所言,“西方批评界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与传统小说批评对照,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了文本的内部,而新叙事学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外的社会历史环境、意识形态内容,将作品视为政治斗争的场所。本书作者兰瑟也在绪论中不无明确地说:“无论叙事的形式多么宽泛,多么明显,它们都充斥着意识形态意义”[1]30,这样的话语在书本中不胜枚举。单从本书的标题“虚构的权威”与副标题“女性作家与叙事权威”出发,便可一览其中必然包孕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味道。其次,作为引证论据的小说作品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意义。叙事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其任何成果必然要求其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服力。然而,作者在本书中只是为了自己的理论建构的需要而选取了特定时代的一些欧美作家和作品,许多重要作家和文学事件都未涉及,对美国的亚裔、拉丁族裔、定居美国的墨西哥妇女、阿拉伯裔和土著美国人蓬勃发展起来的女性小说仅仅一笔带过,而且作者也意识到,他在“收用”美国黑人的小说时,把它们置于欧洲中心的框架之中,这样做很“容易陷入某些扭曲现象永久化的危险”[1]。再次,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基于许多假设,所以其结论,即本书建构的话语理论体系,充满了矛盾和悖论,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巩固。作者本人也承认“任何人想要建立有关女性作家和叙述声音的权威之论都是不可能的”[1]25。的确,在新叙事学领域的探索之路还长,本书暴露的矛盾与悖论既是理论建构的障碍,也是理论的未来发展的助推器。除此之外,作者对自己确立的三种话语类型经过论证后,并未指出其优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作者探讨女性叙事声音如何争取融入以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世界,同时又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威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有一个不算短的历史了,作为与之呼应的女性文学是如何反映这一运动的思想意识的也必定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那么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形态和策略是否渐渐优化或劣化?作者未提及。文学理论的发展目的大概在于指导作家创作和读者鉴赏,否则发展文学理论的意义何在?作者只对做选取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却没有透露作者型、个人型、集体型叙述声音孰优孰劣。

参考书目:

[1](美)苏珊·S.兰瑟 著 《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事声音》 黄必康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祖国颂 《叙事的诗学》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3]胡亚敏 《叙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陈景淑,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叙事学权威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