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与精神

2009-09-24高运荣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鱼叉搏斗陌生化

有人评价海明威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之间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作品一再出现雅格布森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海明威的作品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作品的语言层面上,单调平淡,有些意思要经过仔细推敲才能体会到,而且不说场面怎样壮烈、悲惨、紧张或痛苦,他总是把情感压抑到不容易察觉的地步。

作者在对场面的描述上,并没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因受环境的影响而澎湃起伏的心潮;而是用冲和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过程。例如,当老头儿看见鲨鱼来到时,他明明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他心里应该有所畏惧,但是作者并没有着意去刻画人物的心理,或描述鲨鱼来时凶猛之状以产生惊心动魄的、壮烈的、震撼人心的场面。而只是用冲和的语言描写道:“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也不眨地望着鲨鱼向前游来。绳子短了,可去割断用来绑鱼的那一段。”

在老人与鲨鱼的斗争中,也看不出老人的喜怒哀乐。当鲨鱼被鱼叉扎中时,文本中没有显露出老人的异常激动,兴奋之情。文本只是轻描淡写这种“成功”:“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主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这里,海明威没有写老人的豪言壮语,而是着意写他此时最起码的要求与愿望——“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海明威的这种平实、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迥异于浪漫主义作品的铺叙、夸张,现代主义的隐沉、深邃,象征主义的故弄玄虚……

鲁迅说:“竣切的语言大都能做到,唯其冲淡平和的最难成章。”冲淡平和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当推陶渊明;近现代,当推冰心。如《再寄小读者》,融明白晓畅的白话与优美凝练的古诗名句为一体,如:“枕上听得见欧鸣与潮响,用饭的时候,也仿佛在?咽着蔚蓝的水光。”而这种冲淡平和,晓畅如话的语言在《老人与海》中比比皆是:“‘可是人不是生来给人家打败的,他说: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海明威就是这样,完全抛弃了语言陌生化的文学效果。所谓“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的文学主张。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常见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敏锐的感觉,以至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产生了所谓“自动化”的迟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就这样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与之相反,海明威的作品,文笔简洁、清新、明确。他只用美国口语中最常用的词,句子结构也非常简单……

另外,在作品的精神层面上,却有着强悍的特性。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大鱼,返航途中一路和鲨鱼搏斗,结果这鱼还是被鲨鱼吃掉,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他失败了,但是这个老渔夫在同鲨鱼的搏斗中表现了非凡的毅力,他身上劳动人民的“硬汉”性格经过这次搏斗,就像琢磨过的钻石一样,更加光芒四射。作品用象征的手法,说明现实世界的残酷无情,但人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老人八十四天一无所获,但毫不气馁,仍然满怀希望地出海了。好不容易捕到了大马林鱼,却遇上了鲨鱼,但老人并没有屈服于凶猛的鲨鱼,与之展开了生死搏斗,而毫无畏惧之色。

这种强悍的精神,也是海明威自己人格的写照。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事业如日中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颠峰。他本应该有幸福满足的生活。但是,病魔的苦痛纠缠着他,使他的肉体痛苦不已;另一方面,由于晚年创作源泉的枯竭,使得他的精神更加虚空与落寞。不堪忍受这双重苦痛,海明威选择了自杀。他的这种选择方式——虽然在文学史上有无数的先例,但显然是一种强悍性格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他毕竟没有践行自己的作品所象征的寓意:现实世界是残酷无情的,但人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

高运荣,四川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鱼叉搏斗陌生化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鱼叉
密林深处的搏斗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鱼叉配配对
一只与狼搏斗的鹿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你,感动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