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中的“动”

2009-09-24林宗衡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豆腐块动感徐志摩

徐志摩《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的风格与他其它的诗歌风格不大相符,假若不是署名“徐志摩”,很难想到是徐志摩所写。这首诗算不得徐志摩的上乘之作,可能也算不得一首好诗,但它给我一种很深的感触:动。徐志摩曾在《自剖》一文中说:“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我做的诗,不论它们是怎样的‘无聊,有不少是在行旅中想起的。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徐志摩这般话不难看出他对“动”的钟爱,是“动”催生了他的灵感,是“动”孕育了他的诗歌,而“动”也是他的诗风之一。但《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不同于《雪花的快乐》的飘逸灵动,也不同于《赠日本女郎》柔和得令人心碎的柔动,它是一种激动。读这首诗就像看到一文质彬彬、举手投足之间都洋溢着绅士风度的徐志摩,突然有一天疯了似的,站在珠穆朗玛峰上拿着大声波对着人类对着天地高吼:“为了恋爱,冲啊!”如果把前者之动比作物体内部分子的微观之动,那么后者之动则是火山爆发的宏观之动。

言语之动。在这首诗里,徐志摩用了许多动词,单从词汇角度看,整首诗都已充满了动感。第一段中,除了第一句,后六句都是以动词开头,“容不得”、“披散”、“赤露”、“跟着”、“抛弃”、“殉”。如此连续不断地用动词,而且都置于句首,这种情况别说在徐志摩的诗中难见踪迹,就是在那些喜欢暴力语句的诗人作品中也少见得很。第二段中的动词并不比第一段少,而且令人感觉到有一股刺骨的寒风,有一种暴力的快感。像“刺透”、“劈破”这些动词都有点血腥味儿,感觉诗人有点失态了。第三、第四段用词渐趋缓和,又回到原来的徐志摩了。这首诗的动词以及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大都是感性的,即动作在一种感性的驱动与支配下完成的。它没有《断章》哲思般的动感,《断章》中仅有的三个动词:站、看、装饰,像三个支点,把整幅画面都支撑起来,让我们在耽于美感的观照之余,也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与普遍的真理;也没有《偶然》张力般的动感,《偶然》中的“投”、“诧异”、“欢喜”、“相逢”、“有”、“记得”、“忘掉”等动词造成了许多意象的二元对立,使意象之间充满了张力;而《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只是一种感性之动。

结构之动。新月派写的一些“豆腐块”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诟病,这些“豆腐块”把一切都包扎得停停当当,结果太紧的地方透不过气来,而为了保持句子等长,太松处又要填词凑字,为了逢双押韵,又往往扭曲文法,颠倒词汇,终于沦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当然,徐志摩也不乏失败的“豆腐块”。从整体的外观看,《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还是比较整齐的,但比“豆腐块”好看多了,行数、行排列也有一些灵活变化,如前三段每段有七行,最后一段却有八行,第一段是第二句开始空一格,而后三段是第三句才开始空。看这首诗的排列形状,有种水的流动之感,这些文字仿佛是被盛在瓶子里的水,但没装满,摇来晃去地左右摆动,而始终无法溢出。从一行诗的节奏来看,这首诗多以二字尺、三字尺为单位相交替应用,读之有波浪起伏状,虽失之单调难达高度的弹性,但还是可追古典诗的圆融简洁。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我想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功夫。”虽然这句话说得与事实不大相符,但至少可以说明徐志摩能从格律束缚中挣脱出来,能在不动中求动,不变中求变。诗的格律画地为牢,原是给庸才服从,给天才反抗的。格律要束缚,诗人要反抗,两个相反的力量便形成了张力,有了张力才有动的可能。

场景之动。四段诗是四幅动感的画面,四幅画面浑然一体而又各自独立。第一段中,首先看到诗人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发疯似的重复狂叫“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然后看到一个痴情的女子披肩散发,迎着寒风,赤露着双脚,拼命地跟着诗人往这个世界对立的方向狂跑,世界似乎渐渐地被抛在身后,但其实他们的身前仍然还是这个世界,他们无论怎么跑都无法逃离这个牢笼。无边无际的天地间,无穷无尽的时间里,有两个渺小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点,在这没有尽头的时空中拼命地奔跑,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触目惊心!第二段中,诗人拉着爱人的手,不知跑了多远,也不知跑了多久,荆棘堵住了他们的去路,但为了爱,他们竟然赤着双脚忍着锥心的痛闯了过去!地有荆棘,天有冰雹,仿佛天地都与他们为仇,但有何法呢?为了“逃出牢笼”恢复他们的自由,只能任凭冰雹暴劈!第一、第二段的动感画面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这悲壮的场面也只有诗人那颗诗心可以承受了。但可惜的是,诗人是用对第二人称说话的口吻写出来的,这大大削弱了场景的真实度与震撼力,如果换一种直接的场景叙述方式,或许更能让读者感到场景的真实存在,也就更具感染力了。诗人拉着爱人不断地跑,人间终于掉落在后背,前面就是白茫茫的大海,就是无边的自由。但白茫茫的大海就是自由吗?它至多只是一种理想,其实它还是人间。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了这白茫茫大海的动,只“白茫茫”三字已经足以把海的动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第四段中,我们顺着诗人指头移动的方向,看到了海中的一座长着青草,有着鲜花,鸟在飞兽在走的小岛。诗人迫不及待地想上这“轻快的小艇”,到达那“理想的天庭”,诗人是多么的兴奋啊,但当他们踏上小艇的那一刻起,不是人间的结束,而是人间的另一种开始。

情感之动。诗人一开篇就来一次情感的爆发:“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这句情感爆发式的开篇奠定了第一、第二段的感情基调。这种开篇法颇似闻一多在《发现》中一来就狂呼“我来了”,把感情酝酿、发展过程全部省略掉,先声夺人地把悲愤的情感聚焦于一点,爆发式地喷射在读者面前,充满灼人的美。新月派诗人一般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一开篇就爆发情感直抒胸臆的现象是极少见的。尤其是徐志摩,他众多诗篇中的情感都经过层层铺叙,节制得很,像《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诗人以“莲蓬”作为楔子,情感表现层次分明,层层铺叙,转接自然,从剥莲想到远方的情人,从尝莲瓤想到昔日的温存,从尝莲心想到爱情痛苦的煎熬,情感起伏变化,渐趋强烈,很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段的抒情。而在《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中,情感之动却刚好相反,不是从弱到强,而是从强到弱。诗人不似往常,站在抒情对象前慢条斯理地抒情,而是先不顾一切地站在情感巅峰上狂喊,喊累了,喊够了,喊得心里平静了,再从巅峰上下来,然后坐在树阴下边喘气边看白茫茫的大海,眺望海中孤岛,凝眸于天上的云卷云舒。《毛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抒情言志的过程,始于诉说而终于歌唱,更继以舞蹈,古人如何由诗而歌、由歌而舞,我们无缘目睹,我们只看到在《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里,诗人徐志摩是如何由舞而歌,由歌而诗的。

一般诗人的艺术历程是静态的,无所谓时序;而优秀的诗人的艺术生命却是动态的,赋予人一种流动之感,飞越之势。同理,一篇优秀的诗篇也应该具备动态的美学价值,从言到象,从象到意,都能给人动的触动,动的审美。我不敢说《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但它从表到里的“动”至少让我的心“动”过,心动过才能共鸣,共鸣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林宗衡,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学生。

猜你喜欢

豆腐块动感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小偷是谁
自知
叠被子
“豆腐块”成长记
坐着也很忙
动感剧场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动感剧场
动感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