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德育观照

2009-09-24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人性爱情改革

熊 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在相互作用下推动着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各种产物相继出现,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同时,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常常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多极化及其内部分工的多样化,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各种文化应运而生。在这个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时代,旧的体系逐渐瓦解分崩,新的尚未确立,此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大部分年轻的国人一时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困惑、盲从,逐渐成为这些缺少信仰的人们的两大难题。在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许多荒诞的行为层出不穷,甚至产生一些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一些社会矛盾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有加深的趋势,其危害程度不堪设想。一些理论家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此时的国人虽然不富裕,但一个人情绪、认知、稳定远不是几个钱就能平衡得了的。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民族的灵魂和根,也就是一种可以使我们站立的骨气,一种精神的信仰。然而,怎样才能获得它呢?许多事例证明,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首选就是教育,为此,惊恐的国人便异口同声地倡导教育改革,尤其是那些学成归国的专家学者。更是叫喊出“教育救国”的口号,一时间,大江南北,从东至西,教改之风吹遍神州大地。

语文,作为人们学习、了解、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手段和方式,这门工具性极强的科目便成了改革的首选对象。许多脱离教学实际的理论家从个别的现象出发,认为语文的改革首先应着眼于桎梏的解除。进而把“人性”作为基本的内容纳入其中,借此彰显人本、人性及其个性化的东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变革。但什么是人性,什么又是桎梏,这些理论家盲然而断,认为只要反传统认可现代,就可以达到目的。那么什么才是人性的主要体现,三思之后,他们认为爱情,也许他们认为爱情是两个人、甚至三个乃至多个人的事,只要在这方面解放了他们,他们就是人性改革的成果。所以,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中给了爱情极大的空间。教师是无能为力的,习惯了顺从,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绞尽脑汁不惜面红耳赤地向同学们讲,爱情是多么的高贵、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让人向往等等。同学们欢呼雀跃、解放了、解放啦,瞧瞧我们的祖国多么现代、多么民主。那种对爱情的热衷有增无减,最终便使人觉得这是自欺欺人的天大玩笑。

一种观念的形成和演变,是历史、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用列宁的话说:“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别人的罪过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在这一观念支配下的社会,一旦运转起来,就很难有不被卷入其中的幸运者,这便是历史的作用,更是政治的作用。这种作用一旦扩散附体,头脑就很难冷静,很多奇想也就应运而生。爱情毕竟不是个好驾驭的东西,终于有一天,有人跳楼了,于是众口齐论。聪明的理论家始终保持他那独特的清醒头脑,决不认为自己是凶手,很机灵找到另一个答案。不是爱情惹的祸,是他们没时间、为什么没时间?因为他们学习负担重嘛。于是乎该批批那些书山题海的始作俑者了,一呼百应,“减负”之风骤起,一波三折,到现在没人敢大声叫喊“减负”了,因为这根本没有作用。也许是理论太超前,这个时代的人尚不具备那样的觉悟和认知能力,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盛会就这样不欢而散。正如有人说每次战争过后便是永久怀念的开始。

中国的教育改革令人担忧,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是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纵观各国对母语地位的坚持和保护,改变目前汉语的劣势地位,除了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以外,个人真的就无能为力吗?不,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也就是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用其厚重的人文伦理来引导、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同学们的健全人格。从而使语文教学不再枯燥,远离铜臭味,远离工具性,成为一片充满人性真、善、美的天空。

熊炼,贵州道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人性爱情改革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