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背景下育人与用人零距离对接问题研究
2009-09-23董祝元
董祝元
摘要中职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因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常效机制、提升整体素质、共建实训基地、转变基地功能、培养特色教师等五个方面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零距离对接问题对策
育人与用人零距离对接是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职在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师资培训与生产技术、教学设施与企业设备等方面,为实行零距离对接做了有益的探索。但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对接毕竟是一项繁杂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在目前情形下。教学内容落后于企业生产需求、学生上岗对企业设备比较陌生、学生就业还需要再培训等现象绝非个别。实际上,育人与用人之间的关系比一般的工作是复杂,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仍存在相当的困难和问题。
一、育人与用人之间的联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育人与用人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从育人到用人,往往要经过许多环节。就大的环节而言,包括政府的政策、行业的规则、企业的需求、学校的管理。从小的方面来说,涉及到专业的设置、教材的内容、基地的建设、教师的业务、学生的素质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都给零距离对接带来了纵横繁杂的内容,需要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去处理、去落实、去解决。
第二,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用人的理念、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企业需要降低人力成本以维持或提升竞争能力,同时作为用人单位还要求员工能够从事多岗位的工作,以满足企业在买方市场中及时、低成本地履行客户的订单需要。这些客观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学校培养的难度。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特定的工艺或技术往往需要学生将多种能力综合起来,才能加以完成。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加工、储存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根据具体的工作情景,随机应变,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用短短二三年时间里就可以学会或解决企业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呆板单一的技术技能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而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个人职业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且,在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受“技术技能至上”的影响,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
第五,在一般情况下,中职开设的专业要比职业涉及面宽,面向一个及一个以上的职业,即专业服务的范围是面向一个职业或岗位群。由于追求宽口径,在一定的时间里,在掌握基本的、通用的、熟练的职业技能方面,没有那么“具体、专业和个别”,与企业的要求形成一定的差距。
二、育人和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必须构建的实践框架
在以就业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中职要实现育人和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必须着力构建五个方面的实践框架。
1、从立足眼前安排转变到构建长效机制。在目前实行育人与用人零距离对接尚无直接法律保证的情况下,不能只限于实习、实训和就业任务的完成,必须创新机制,形成常态,落实制度。首先,要注重利益机制。企业和学校都是利益的主体,应该说凡是能够有利于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做法和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企业就不予合作、协作和支持。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优秀毕业生、建立双方情感交流机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等就是很好的方式。企业能从中获得利益,必然注入长期合作的动力。其次,注重激励机制。通过相互兼职、特聘教师、奖励制度等形式,调动校企双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巩固育人和用人的成果。再次,注重情感机制,将其作为育人和用人动力源的润滑剂。要十分重视彼此的沟通、交往和意见交流,注重解决合作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最后。则应注重创新机制。基地、设备、技术、培训、管理等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使之达到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从追求技术技能转变到提升整体素质。中职经过规模快速扩张后,已经到了冷静认识规模与质量关系的时候了。近年来一些职校为追求高就业率,单纯强调技术技能至上。删掉一些课程或活动,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教育理念应当顺应大势,由技能本位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并使其涵盖知识、情感、意志、道德、个性等各个重要因素。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当前,不仅要上好技能课,还要上好文化课,促使学生敢于从事创新,勤于获取知识,善于学习技术,从而把握发展机遇,实现“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也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的目标。
3、从学校自身投入转变到校企共建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单靠职校自身投入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速度及其需求。因此,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谋求双赢机制,便成为学校、企业和行业致力追求的目标。在目前情形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优势显而易见。在环境方面,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而缩短从学校到岗位磨合期的培养目标;在技术方面,通过掌握和引进企业最新技术和工艺,把握最新动态,能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会和运用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技能;在设施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能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设施设备;在区域方面。通过将部分实训基地建在工业聚集的园区,与园区经济实行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4、从单纯性实训基地转变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即要求实训基地的设备不但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实训基地既有自己的产业,又有自己的产品,形成一种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氛围;实训基地公司化,既是基地又是公司。它的主要工作(教学)内容是: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与大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大型实训基地;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兼顾生产功能,前厂后校,开展技术服务、来料加工、共同研发等多项经济活动。这些共建的实训基地全部形成后,将形成学校的教育产业集团,集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生产等为一体,以基地养育基地,以基地发展基地,以生产促进教学,以教学服务就业,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
5、从学科型教师培养转变到特色型教师培养。培养特色型教师必须做到思想现代化、培养特色化、模式多样化。特别是要通过比武、锤炼、蹲点、培训等有效途径,建设特色型教师队伍。
(1)比武: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学习教学所需的技能,了解并掌握当前企业发展动向和需求走势,定期举行专业技能比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率。
(2)锤炼:注重利用实训基地锤炼特色型教师队伍。比如,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选配安装设备、确定实训基地功能设置,等等。
(3)蹲点:作为零距离对接主力军的教师,每学年必须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蹲点,既身入又心入。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要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要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4)培训:通过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举办校本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到先进职校参观学习、引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安排教师参加本学科的学术研讨等重要举措,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学校培育与企业用人客观地存在着或近或远的距离,在彼此对接方面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难点和问题。只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行业和学校创新机制。教师、学生和家长精心运作,育人和用人之间的对接距离就会缩得更短。直至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