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合唱教学新体系
2009-09-23陆俞锟
陆俞锟
摘要高职合唱教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就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市场性,合唱教学有待改进。文章提出了改革的建议: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选择合唱曲目的鉴别力;在具体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合唱技能;合唱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展示和体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职业教育实践
合唱与指挥是高职音乐教育中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十分重要。音乐教师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水平取决于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深切感到目前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完全掌握合唱的训练方法和指挥技巧,因此当他们走出校门之后,往往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深化高职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市场需求与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合唱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业余合唱队,如大中小学的合唱团、企业合唱团,社区合唱团、军队合唱团,等等,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十几万支合唱团队,社会对合唱指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提高高职合唱与指挥的教学水平,让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通过系统的合唱训练和演出实践,初步掌握合唱技巧,并获得初步的合唱艺术实践经验,具备初步的训练合唱和从事合唱的能力,挑起训练合唱队的担子。
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合唱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却照搬传统高师的合唱教学模式,只重视合唱的演唱技巧和指挥动作训练,忽视了如何进行合唱训练和面对合唱团的实操性指挥训练。教师似乎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学生,可当学生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合唱团时,却往往不知如何着手训练。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合唱与指挥课离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原因,高职音乐专业必须把握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可以说,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使学习者具有从事一定职业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选择合唱曲目的鉴别力。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咬字吐字均要协调统一的声音艺术,对合唱参加者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合唱技能的学习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因为某堂合唱课涉及到节奏或音准才想到来训练节奏、音准。而应该明确目标、分散难点、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生选择曲目时,首先看重的是作品的和声、律动和对位,现在很多教师首先看的是歌词和旋律。当然,歌词和旋律也很重要,但是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艺术形式,一个作品的单旋律很可能好听,但它不一定是一部好的合唱作品。在选择曲目时应当着重注意两点:一是针对合唱队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地选择合适的曲目;二是选择和声、律动和对位比较出色的合唱作晶。
2、在具体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合唱技能。合唱中的音准、和声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必须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中通过听单音、双音、听旋律、记旋律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和声音准的训练。这种单纯的、专业化的训练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现在的国际流行趋势是无伴奏合唱,其特点是用人声、用嗓子来控制音准。音准也是最好的一种音乐教育的手段,因为它可以提高人的听觉素质。好的合唱指导教师要想办法提高整个合唱团员的听觉能力,通过听觉来控制音准。笔者在合唱教学中,结合乐理知识,尽早让学生有12个音符的音高意识。比如。就像在木头柱子上刻槽,按照12个音高要求反复刻槽,让学生有音程和音域的意识,让他们心里有这样的刻度,反复练习。笔者认为,在明确和声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教师应该多开发教材资源,让和声教学融进歌曲、节奏、创作、表演等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高职合唱教学与时俱进,最终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需要。
3、合唱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往合唱教学多以“唱”为主,在教学中集中了声音训练、作品处理等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及合唱能力,而在合唱发展史、合唱音响的演变、合唱学、指挥与训练学以及合唱编配等诸方面,则较少涉足,这种教学体系的不健全势必将成为合唱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合唱教学质量的问题及现代合唱水平的发展,折射出合唱教学的层面不仅要有宽度,而且要有深度。比如过去只注重合唱“唱”的教学层面,忽视了“唱”的后面“听”与“思”的教学层面。这种教学认识观的误区与教学切入点的肤浅,也成为阻碍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要逐步形成合唱教学体系,使合唱发展史、合唱音响的演变与概念、合唱学、合唱训练学、合唱编配等合唱教学体系的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辅相成的教学伴侣。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避免体系结构的“假、大、空”,实事求是,精心整合。合唱发展史与合唱音响的演变及概念组合在—起,通过对合唱的起源、形成、发展等简史性的了解,重点深入地介绍合唱音响的演变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概念和特点。合唱学与训练学组合在一起,既要全面讲述合唱学范畴的呼吸、用声、共鸣、和谐、音准、音色、互相关系,还要全面讲述训练学范畴的训练目的、训练步骤、训练手段及指挥手上的语言内涵。合唱编配、重点讲述合唱作品改编的技术手法,通过作品改编,加深对合唱艺术之作品结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诸要素的认识层面与认识深度,丰富和完善合唱教学体系的内容。
4、关于合唱教学质量的问题。在改善和提高合唱教学质量的问题上,基础教学是关键。长期以来,合唱教学一直停留在教学的表层,即为“演唱”而演唱,为“排练”而排练,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忽视作品的音响再现,忽视音乐听觉的鉴赏引导,忽视大脑的理性化思考。因此,在基础教学的层面注入培养训练学生歌唱器官、听觉器官及思维器官的综合运用能力之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合唱教学视歌唱为基础是必然的,因为合唱的音响再现是通过歌唱手段、技巧及能力来完成和塑造的。在教学中重视和研究“唱”的教学环节不容置疑。但仅仅注重思维上的“歌唱”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教学与实践必然是建立在听觉的“支持”与思维的“导航”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听觉的“支持”,歌唱的状态、单纯用声的质量、声音的色彩就无法调整与改变。没有思维的“导航”。歌唱的美感、作品的风格、音乐的内涵就无法把握与表现。因此,重视基础教学,并将其所涵盖的教学环节综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深入地钻研、发展,将是提
高合唱教学质量的一个新的途径。
5、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能力。高职合唱要增加实践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合唱与指挥艺术是实践的艺术,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展示和体现自身的价值。合唱的训练与作品的排练过程如此,到舞台上展现也如此。目前高职的合唱与指挥教学缺的正是这种实践,学生在不完整的教学中无法得到完整的技能。近几年高职院校中流行的“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注:这里的“错过”意为“做错过”),正是说明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启发教学法,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例如,在讲“合唱队的声部”时,教师在讲解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音域等知识的同时,就应该创设一个实践环境: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轮着当合唱的“指挥”(训练)者,其余的就是合唱队(如果是学习童声合唱队的声部,可由女声来代替),“指挥”要对合唱队员作音域、音色、音准等一系列测试,再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做出相应声部的判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要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多思考。最后,教师要有详细的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以后组织合唱队遇到分声部的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笔者认为,学生不仅应在课堂上实践,还要走出课堂。可由学生会或团委牵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音乐系学生负责排练。根据学生的特长分为若干个小组,有负责声部排练的,有负责伴奏的,有负责合排的,还可以参加唱的行列……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方便的实践机会,又能丰富校园文化,可操作性也强,值得提倡。高职合唱课更应该走出校门,与周边的中小学、社区(街道)、企业单位合作,帮助他们建立合唱队,安排学生定期给他们训练。这样,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合唱指挥实习基地,使他们更早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其提高与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合唱事业的推广和普及。
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对于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都具有很大意义。由合唱活动的诸多好处可见合唱与指挥的职业空间是很大的。因此,高职音乐专业学生把合唱课学好,把训练合唱实际能力提高,就业前景就一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