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2009-09-22马桂玉代丽芝
马桂玉 代丽芝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以幻灯片、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走向课堂,走进教学。如何有效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么做的:
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但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学生往往难以领悟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在古诗的教学中收集和制作了大量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伟壮丽,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体味“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这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边读边赏,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不少学生甚至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在音乐声中背诵起来,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
利用电脑网络,开启课堂教学信息化
电脑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输入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复习训练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组成题库,然后制成类似游戏的课件,分设各个等级的层级目标,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自动升级等形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
利用网络搜索,开发课堂教学莉资源
任何课本都有其时限性,面临着信息时代的“人生有涯而学无涯”的矛盾,教学生如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以课本为本,课堂教学应成为指引学生窥视课外读物和社会生活的窗口。利用网络搜索,搭建课堂教学新资源的桥梁,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前,要求学生说出上网查阅“月亮的别称”以及“跟月亮有关的诗句”。课堂上学生争相回答:“玉兔、婵娟、蟾宫……”同学们兴致盎然,“月落乌啼霜满天”、“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十余旬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同学们琅琅诵出,情绪高昂。在此基础上,我又提问学生:苏轼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人类到什么时候才圆了登上月球之梦呢?这样就很自然跟1967年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个事实联系起来。最后还投影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词,让学生讲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经过这一系列内容的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比较透彻、深刻,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鲜活知识。
这一切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总之,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改的整合,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