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
2009-09-22肖伟东
肖伟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堂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不少学生偷偷在网上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网上看视频等等,课堂显得有点“乱”。对于课堂管理,一直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现状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信息技术课程新的课堂管理方式与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改;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与信息技术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的因素,课堂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互动l陛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且信息技术新课改也提倡个性化,倡导协作交流,也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得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问题凸显无余。然而,课堂管理却成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经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良好的课堂管理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高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
●课堂管理的关键因素在哪里
从课堂管理的定义可以知道:事、时间与空间都由人在控制着,因此“人”才是课堂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因而,可将课堂管理分成以下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管理、集体促成的管理、任务促成的管理、学生促成的管理”。教师促成的管理是指学生的行为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集体促成的管理是指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任务促成的管理是指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对活动任务越理解,就越能自觉地完成;学生促成的管理是指学生的自律,把外部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其实,课堂管理涉及到四个因素:教师、集体、任务和学生。而四个因素中,集体和学生受教师影响或指导,任务是由教师设计的。很明显,教师才是课堂管理中最关键的因素,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管理水平与人格魅力等。
●从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谈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对于教学而言,顺则利,乱则害。相信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管理有序而高效,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凡在信息技术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真难!为什么?难在哪?先看一看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真卖隋况吧!
[情况1]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没机器的学生东瞅瞅西看看,学生不认真听课;机器故障率高,运行速度慢,设计好一节课完成的任务非得让你再安排半节课。
[情况2]没有教师机或教师机上没有电子教室软件,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即使学生玩游戏、玩QQ、聊天,教师也鞭长莫及或顾此失彼。
[情况3]因信息技术科无需高考,引起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学习中仅部分学生会努力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这里例举的情况也仅是“冰山一角”。
从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把以上例举的情况概括为两大类:(1)硬环境引起的“乱”。即机房的硬件建设带来的客观原因,如[情况1]所举,计算机数量少于学生人数的问题等。(2)软环境引起的“乱”。①教学内容方面:新教材虽有较大改进,但相对能真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并不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上的“丢失”。②教学方法、方式:虽然新课改中许多教师都能积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但真正理解与实施得好的并不多,甚至有的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变成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变成了“合伙学习”。比如在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导致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互评、自评成了“敷衍”或变成了都是“满分”等情况。③学生水平差异:“任务驱动”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法宝”,但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水平高的学生认为“太容易”,水平低的学生又会觉得“太难、不会做”,从而导致“不想做”和“无法做”。④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科不需参加高考,因此,观念上形成了“上课”=“消遣”。
如此“乱象”,何以求解?
●突破传统,有的放矢,探寻问题的解决策略。创新课堂管理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要对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很好的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有的放矢。
1,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上知识传授的主体,因此,应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应减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和“重新解释”,但有的教师仍然以自己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在担任指定发言人的职责,教师指定学生回答与操作,结果是虽有大量人机交互,却形同虚设,从而使实际的教学交互质量大大降低。同时,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应注重课堂环境的设计。传统课堂学习环境往往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认知需求。在这种理念下,学生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完全没有体现信息技术应带给课堂学习环境的鲜活与生动。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课堂环境的营造应该强调课堂文化的渲染和师生间情感的融合与沟通,从而使课堂纪律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律。教师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沟通:设计能引起兴趣的初始问题;设计能启发、探究的后续问题;要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提问来引导学习;千万不能只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之类,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应注意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样,课堂沟通就成了一种建设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把师生的精力引导到分歧的问题上,而不是师生冲突上,进而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而且还能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互动与活力。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
解决的对策是:首先要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教师在课前应根据经验做好预先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若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可采用分组上机的制度,比如每节课评选出若干最佳小组,下节课首先保证最佳小组成员的用机,鼓励了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或也可以采用小组轮流上机的制度,所有小组轮流上机,轮到的小组成员保证一人一机,其他小组成员合用机器。三是没有投影机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
行,建议安装电子教室软件,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等。
3,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特别是在高中,这个情况很常见。解决的办法首先是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管理能力,二是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比如,在设计任务时,可设计若干个层次不同的任务,由学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或者,可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在分组时建议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并在每个小组中,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充当教师的助手,负责帮助自己小组内其他成员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既发挥了组长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小组内的协作学习,加强了合作意识,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真可谓“一举三得”。
4,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相信将会有一个大的、良好的环境利于帮助我们解决转变学生的观念。但就目前“不列入高考”的情况下,要改变学生“信息技术课=消遣课”、“信息技术课=玩”的错误观念,首先教师要创新自己的观念,“水可以导却不可以堵”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因此,激励法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明智的选择。可以这么说,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传统的课堂管理常常是高度控制性的,教师尽力让学生努力而准确完成教师的计划,但在今天,课堂激励手段和方式正在发生迅速的改变,在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中更是如此:教师不仅可用传统的情感方式激励学生,而且还可利用信息技术上的各种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此获得更大的成功;关注根据学生愿与朋友分享劳动成果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合理分组,允许他们讨论,允许互动,让他们互为“教师”,共同进步;相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会更加轻松,而不是觉得枯燥、无趣;同时,教师应该向学生敞开心扉,对学生的进步表示欢喜,对学生的失败表示鼓励,这些甚至可以通过实时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来进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转变。其实,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展开,只要我们能秉承“以人为本、传承与创新”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信不管在课堂管理上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能迎刃而解,一定会让未来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