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课题研究,提升校本研训品质
2009-09-22陈斌
陈 斌
小课题研究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提升自身科研素养的有力抓手,也是基础教育阶段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方法。本文从优化校本研训的角度出发,从提高教师的自信心人手,介绍了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一般范式和操作步骤,和读者分享我校实施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你我都能做研究
我校是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所民办学校。家长和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较高,教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校教师不仅会“苦教”,更要会“善教”,要能根据教学实践反思问题,研究教学。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对课题研究认识模糊,一是“神秘论”认识,总认为课题研究太复杂,是专家的事,离普通教师很远;二是“花瓶论”认识,认为课题研究是装点门面的花架子,普通教师只需教好书,学生考得好,没必要搞什么研究。这两种观点都是非常错误的,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实,课题研究对一个真正用心做教育的教师来说并非那么神秘和复杂。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宝生教授在《教育闲评》中指出:“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教师应该对自己说:你我都能做研究。实践中,我们鼓励教师从小课题人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认识小课题
小课题是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确立的研究范围小、研究成本小、周期短的研究课题。小课题的探索与实践是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改研究的有效方式,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而直接的手段。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主体。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率质量。其研究主体主要是—线教师。
动手做小小课题的基本特征。1,问题性。问题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出发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一定是自己当前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要从教学问题中来,研究时回到教学问题中去,最终解决教学问题。一个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经历了一个“自诊”与“会诊”的过程。如我校教师的小课题《和孩子一起迈出写作的第一步——小学一年级学生如何写日记》、《插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小学数学作业训练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都体现了问题性这个特点。2,小型化。小课题重在突出一个“小”字,研究的切口小、成本小、规模小、时间短。(1)选题切口小。有些课题属带有教育规律性的问题,如《快乐教育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切口太大,一线教师很难解决。教师应选择切口小、切合教学实际、易操作解决的小问题加以研究。如《下课前五分钟的教与学》、《怎样提高教师发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导入设计的有效性》等。(2)研究范围小。如《开展有效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范围太大,不便操作,而《学生怎样倾听同学的发言》、《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成语记忆效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做人教育实效性的研究》,范围合适,便于操作。(3)解决问题小。小课题的根在实践中,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课题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如《素质教育下的作业改革》,提出的问题太大,不是基层学校、普通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上课懒得举手发言怎么办》、《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错题集》、《怎样利用作业批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则切合了教学实际,问题指向明确,针对性强。(4)研究机构小。小课题研究不能贪大求远。研究的人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或一个备课组,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人员构成应尽量简单。3,实效性。小课题研究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当前教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上,通过研究使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4新颖性(或创新性)。创新是研究的生命。课题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最终得以实现,而价值实现的大小,往往决定于有没有创新性。教师要有研究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提出新问题,研究新对象,采用新方法,得出新结论。同时工作中教师应注意研究问题的边缘性和交叉性,主动寻找“冷门”问题加以研究。
●课题
小课题研究方案的一般范式:1,课题提出的背景;2,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3,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4,研究过程与方法选择;5,预期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6有利条件分析。
小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1,选立研究课题。选题过程是要从问题现象到确立课题。选题要注意紧密结合学校工作的重点和当前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要着重研究那些急待解决的、带有代表性的小问题。如《小学生习作材料积累研究》。2问题分析一提出对策一制定实施方案。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一定要准,只有原因分析准了,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提出的对策一定要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而制定。3,验证方案,尝试解决问题。针对问题而制定的方案、设计的措施都是设想。措施是否科学、可行、是否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方可知晓。我们按方案的设计,有步骤地开展扎实的研究活动。切忌浅尝辄止,应持之以恒。如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采访汽车展的习作训练,我们发现学生的作品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同样一个写作素材,有的学生会写,有的会说(讲故事式的描述),有的则会画(用图画描绘)。如何评价?如果仅仅按照原来的“分数论”很难对学生的观察和写作成果进行准确评判。于是,我们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写作要求后,可以用语言描述,用绘画描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点拨,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很快。4,反思,调整对策再次实验。在验证方案、尝试解决问题中已谈到针对问题而制定的方案、设计的措施都是设想,因各种原因有的措施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对实践过程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控,放弃不适用的、无效的方式方法,还要根据过去研究的实际情况,补充制定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实践验证。如,素材积累中如何提炼中文题目?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实践中教师一般是先给全班学生一个统一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写,我们发现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后来就同一写作内容,给学生提供三五个参考题目,给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后来,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写作基础较好,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造潜能,我们又提出:允许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和建议,自己确定作文题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5,总结提炼,物化成果。我们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提倡教师写工作札记,有感而发,记录真情,抓住每一次“灵感的火花”。在此基础上,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论文,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研究和解决新课题。我们提倡老师们做研究型教师,但反对教师做一些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大而空的“研究”。教师的研究必须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教育教学。
●三个改变带来的惊喜
我校在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激发教师的自信心、研究意识与研究方法,通过卓有成效的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实现了三个改变,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惊喜。1,教师心态的改变。通过参与小课题研究,老师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也能做研究!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自信心。2,课堂生态的改变。从原来简单地“教教材”到有思考地“用教材”,从教师简单地教,到师生共同参与、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3,校本研训文化的改变。小课题研究切口小、针对性强,又便于操作,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效果尤佳。它的大面积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学校的校本研训文化,教师由原来的“单打独斗”,转变为现在的“集团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教师资源的优势。同时,小课题研究将原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一般性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提高到科研的高度,从而提高了校本研训的层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真正投入小课题研究,您会发现:我们的教师生涯可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