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09-09-21李萍
李 萍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调控,最终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进而确定后续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学习,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指学生的愿望、意志、素质、知识基础等内在条件,这是学生能力养成的基础。客观因素则指教师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采用的手段,即外在条件。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手段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授课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指导预习—质疑问难—精讲课文—组织练习”这四步法教学结构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结构之一。
“指导预习”:很早以前,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要求学生预习,反对“一切预习事项都由教师代劳”。预习是阅读的最主要阶段,对于一篇新的课文,学生都抱有兴趣,如果学生在预习当中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就可以获得一种成功的快感和经验,有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预习呢?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第一遍快速阅读,记住文章梗概,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阅读,能理清文章结构;第三遍细读,要理解字、词、句,提炼文章主旨;第四遍精读,要求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在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勾段落、划重点、圈佳句,找出疑难问题。通过训练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把握一篇文章的重点及知识点,再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预习时,我让他们注意文章的标题、首句、末句及文中重点句子,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如《为人民服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等,其课题就是文章主旨所在;而文章的首句往往起提纲挈领、表现要点、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朱自清《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引出了下文对父亲为他买橘子而爬月台时的背影的描写,从而表现深沉的父爱。而《白杨礼赞》的首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开始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冰心的《忆读书》篇末“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则概括了文章内容。因此,学生在预习中注意标题、首句、尾句,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紧扣“指导预习”进行。读了一篇文章却没有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是说学生全弄懂了,而是根本没有去思考。因此,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预习当中遇到疑难问题,就能促使他努力思考,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给他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即使学生不提出问题,老师也应当提出问题来让学生思考、解答,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精讲课文”:所谓精讲,就要真正做到少而精。学生在自学后仍弄不懂的地方,我们就应该精讲,为了保证精讲的时间就必须设计精练的问题及板书。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抓住一个“笑”字设计提问:“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在哪里?”“周围的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明确孔乙己所受到的精神摧残,从而揭露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民众思想愚钝、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就避免了从头到尾串讲时引起的学生精力分散,神情疲倦等不良现象,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能力的培养。
“组织练习”:老师以精讲的内容为基础,精心设计有关练习。练习题要有科学典范性、灵活性,既有单项训练,又有综合训练,既有巩固性的,又有迁移创造性的,使学生做起来兴趣盎然。
预习、质疑、精讲、练习,这样的课堂结构体现了老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重要的一项措施。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像小学生一样什么都依赖老师了,而且也不再拘泥于什么“标准答案”,对于一些问题,他们有了自己的见解。而学生经过反复的训练后,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更加自觉主动地担起学习的责任,这是值得庆幸的。
二、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指出了传授方法在传授知识中的重要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这三项是密切相关的,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中的很多问题都能自行解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点和训练,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训练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地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便是其中之一。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学生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推断,那么就能迅速地认识和理解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推断方法。如学生学习了主谓短语,掌握了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出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的关系也应当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可以说,掌握了主谓短语,也就不难掌握主谓句。再如,理解了“军书十二卷”中的“十二”是指“很多”的意思,由此也能推断出“策勋十二转”中的“十二”也是指“很多”的意思,而非确数,进一步又能理解“赏赐百千强”中的“百千”的含义。再如,学习了“秦时明月汉时关”,掌握了互文的知识,就可以推断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含义,就不会闹出“将军全部战死,壮士全部胜利归来”的笑话。这种由此及彼地推断方法,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智能的发展。
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外,还应当向学生揭示语文学习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化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如文章结构的划分,让学生明确文章分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两大类。纵式结构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阶段或地点变换划分;横式结构的文章按其总述、分述划分。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自学中准确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了。
总之,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既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学习。“教学”就是“叫学生怎样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