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

2009-09-2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文物春秋 2009年3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关键词河南巩义;唐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工地发掘了二座唐代墓葬,其中一座墓的器物组合完整,时代特点明显,对研究唐代早期粉彩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位于巩义市供销社新村南侧,东为永厚陵,西临环城路。1995年7月,四三一处国库在本单位院内进行宿舍楼建设,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楼基进行了文物钻探,在一号楼基内发现唐墓2座(图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1被盗严重,仅见少量俑的残体,M2出土器物丰富,多为俑类,予以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M2发掘资料佚失,根据钻探图纸及发掘者回忆,墓葬形制如下:

M2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深5.5米,方向约185。。

墓道斜坡状,长5.4米,宽0.8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拱顶。长1米,宽0.8米,高约1.2米。

墓室长方形,拱顶。长2.5米,宽1.9米,高约1.5米。墓室西部置棺,随葬品多放置在墓室东部,墓志、俑类偏前,器皿类偏后。随葬品位置有移动,个别器物破碎,显然墓葬早年曾被盗。

二、出土器物

M2共出土器物23件,质地分为陶、瓷、铜等。

1、陶器19件。除个别为青灰陶胎外,均由白黏土制成。

镇墓兽1件。标本M2:2,兽首,头顶两角已失,板须前有两小耳,肩生羽翼,无尾,蹄足,蹲坐于椭圆形空心低台座上。兽低额粗眉,凸眼高鼻,大口狂张,颌下三缕胡须。兽翼施绿彩,背、胸施桔黄彩,台座黑彩。通高27厘米(图二,1)。

武士俑1件。标本M2:3,头梳宝髻,方脸略右倾,隆眉,突眼,高鼻,嘴角方正,神态润朗。肩披龙首披膊,着开口式臂耩,甲身两圆护,腹护呈桃形,胸、腰系索带,腰索下桃形短蔽膝,甲身下摆饰流苏,内有衬裙,下着裤,小腿罩膝裤,足着靴。左手叉腰,右手握拳上举,右腿上抬,重心支于左腿,足踩牛头臀尾,牛卧于椭圆形低台座上。臂褙、裤、靴涂枣红彩,龙首、衬裙桔红彩,甲身下摆流苏涂绿彩,牛涂黄彩,多脱落,台座黑彩。通高42厘米(图二,2;封二,1)。

文官俑1件。标本M2:4,拢发,头戴黑色一梁进贤冠。面阔嘴方,细眉细目,面露微笑。身穿枣红色交领宽袖襦,摞施桔黄彩,腰系大带,下穿白裙,足着靴,拱手立于黑色空心中台座上。通高42.5厘米(图二,3;封二,2)。

武官俑1件。标本M2:5,四方脸,眉弓突出,眼窝深陷,高鼻,小嘴厚唇,十分威严。头戴鹘冠,身着桔红色交领宽袖襦,腰系大带,下着桔红色裙,襦、裙色多脱落。足着靴,拱手立于黑色空心中台座上。通高43厘米(图二,4;封二,3)。

幞头俑1件。标本M2:10,粗眉,蒜头鼻,眼、嘴不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桔红色团领窄袖袍,袍前有两道划痕,系制作时留下的。袍色脱落,内着裤,足着靴,右手握住左手,施叉手礼,立于底板上。通高25厘米(图二,6)。

伏听1件。标本M2:18,头戴幞头,身着团领袍,抄手屈腿俯于地,头枕臂上。长13.5厘米,宽7厘米(图三,4)。

反绾髻俑2件。用模一样,但在捏合过程中,一件上身后仰,显得腹部突出,一件身略直。标本M2:12,头略后仰,胖脸,阔眉,细眼,直鼻,小嘴,神态安详,双手捂于腹部,手上搭巾。头梳反绾髻,上着枣红色交领窄袖襦,外罩枣红色交领半袖,肩披枣红色短披帛,下束淡黄色曳地长裙,腿间垂一长带,右侧腰后亦垂一带,足着靴。高32.4厘米(图二,8;封二,4)。标本M2:13,身稍直,襦、半袖、披帛均为淡黄色,裙枣红色,余与前者相同。高33厘米。

低髻俑1件。标本M2:9,头梳低髻,小嘴胖脸,眉目不清。胸部施桔黄彩。上着白色交领窄袖襦,外罩白色交领半袖,肩披白帛,下束枣红色曳地长裙,足着靴,拱手而立。高24厘米(图二,7)。

马2件。标本M2:14,勾首残失。扬脖,肩略抬起,束尾,立于底板上。马大部剪鬣,背置鞍鞯,袱于中部松束,胸、臀垂杏叶。马脖、腹、后腿、臀施枣红彩,杏叶桔黄彩,鞯黑彩,袱桔黄彩脱落。高32厘米(图三,1)。此马腿、腹接合部用模痕迹明显。标本M2:15,勾首,扬脖,肩略抬起,束尾残,立于底板上。剪鬣,背置鞍鞯,袱于中部松束。鞯未施彩,袱施桔黄彩。高30.5厘米(图三,2)。

骆驼2件。一模所出,施彩一致。标本M2:16,体毛黄色,昂首,抿嘴,脖下垂,尾摆于左臀。背置桔红色毯,色多脱落,立于底板上。嘴、鼻、耳涂桔红彩,峰枣红彩。高35.4厘米(图三,3)。

鹅1件。标本M2:7,雏鹅,体肥润,回首伏颈于背,制作粗糙。高5.4厘米(图二,5)。

灶l件。标本M2:6,模制,梯形台体,正面设半圆形门,上有极低山形挡烟墙,灶面一锅(锅未做出),上有盖,后有短小长方形挡烟墙。长5.8厘米,宽4.9厘米,高3.6厘米(图四,1)。

磨2件。标本M2:8,形制较为特殊,由磨扇、台座组成。磨扇起一周凸棱,内凹,对置两眼,表示进粮之处,凸棱外模印一周磨齿,磨扇咬合在台座上,则此磨台座既是台座,又充磨之下扇。台座略外侈。直径6.5厘米,高2.8厘米(图四,3)。

盘口壶1件。标本M2:21,青灰陶胎,盘口,圆唇内折,束颈,弧肩,腹略鼓,平底略内凹,未施釉。口径4.4厘米,腹径15.6厘米,底径8.8厘米,高25.4厘米(图四,5)。

墓志1合。标本M2:1,方砖制成,由志盖与志砖组成。志盖方形,盈顶,先在面上刷一层白灰,然后用笔蘸墨于四刹绘云纹,顶面绘十字形云纹带,云纹仅剩残迹。边长35厘米,厚6厘米。志砖方形,顶面亦刷一层白灰,稍厚,然后涂墨,用硬质工具于其上刻划志文,共17行。由于水浸,字悉数脱落,仅在第3行及第17行辨识出“登”、“碎”二字。边长35厘米,厚6厘米。

2、瓷器2件。

四系罐1件。标本M2:20,敛口,方圆唇,斜直领,溜肩,鼓腹,假圈足外撇,圈足底中部略凹,肩置四系。口唇及外壁大部施白釉,脱落殆尽。口径8厘米,腹径22.5厘米,圈足径11厘米,高28.5厘米(图四,4)。

灯盏1件。标本M2:19,泛黄瓷胎,敞口,浅弧腹,极低假圈足,内壁施黄釉,口唇外部部分有釉。口径9.2厘米,圈足径4.5厘米,高2.9厘米(图四,2)。

3、铜钱2枚。

皆为开元通宝。钱文略短,字口深峻。标本M2:21,直径2.5厘米,穿径0.75厘米,郭宽0.2厘米。

三、结语

1、年代

M2出土的砖墓志,因文字脱落殆尽,殊为可惜。该墓的断代只能根据随葬品中神器类器物来判断其大致年代。出土的兽首镇墓兽颌下三缕胡须,羽翼,低台座高4.5厘米,与巩义芝田M151镇墓兽相同,而武士俑与巩义芝田M151武士俑除发髻略有区别外,造型、服装也一致。巩义老城砖厂M2出土有低台座三彩人首镇墓兽,它的年代与巩义芝田M151差不多,而巩义老城砖厂M2的武士俑从造型到尺寸与M2的武士俑几乎一样。M2之文官俑进贤冠展筩稍低,台座为5.8厘米高的中台座,比老城砖厂M2文官俑的低台座高1.9厘米。顾及到文官俑有先行发展起来的情况,如约670年郑州古荥师家河唐墓(镇墓兽无底座,蹄足,文官俑展笛较低,台座高7厘米),我们不能单凭台座之高低就肯定M2的文官俑比老城砖厂M2文官俑晚。M2的武官俑鹘冠比较成熟,目前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巩义芝田耐火材料厂M36的武官俑。M36出土有低台座镇墓兽,武官俑立于底板上,鹘冠冠饰为山形额花而非鹘鸟,是鹘冠的初出形式,与M2武官俑有较大差距。从这点来说,M2的年代要晚于芝田耐火材料厂M36。综合以上诸多因素,我们认为M2与芝田耐火材料厂M36、巩义芝田M151、老城砖厂M2同处一期,其中耐火材料厂M36、芝田M151和老城砖厂M2偏早,而M2偏晚,其时间均在675-680年间。

2、器物组合

M2出土器物有神器类(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武官俑)、侍俑类(幞头俑、伏听、反绾髻俑、低髻俑、马、驼)、家用类(鹅、灶、磨)、器皿类(瓷罐、盏、盘口壶),器物组合比较完整,但家用类中缺少猪、井、碓,器皿类中没见常见的碗、盘。神器类器物每种只有一件,与郑州地区多数唐墓不同。按照《大唐六典》所记四神名称(祖明、地轴为镇墓兽,当旷、当野为武士俑),镇墓兽与武士俑应成对出现。此墓镇墓兽、武士俑均为单体出现,可能是当时随葬品主流组合之外的一种组合。

绘图:李扬、郝红星

执笔:黄俊、郝红星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