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文学类公选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2009-09-19罗蓉蓉
理工院校文学类公选课的设置旨在培养大学生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目前我校开设有十多门文学公选课,如唐诗宋词赏析,古代文学精品赏析,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外国文学名著及同名电影赏析,西方女性文学选讲等。目前的公选课教学存在这样的误区:教学者将公选课视为同名专业课的复制品。笔者认为由于教学对象、班级人数、教学学时的差异,公选课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上应与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本文试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中互文策略的运用、评价模式多元化三个方面做出探索。
一.教学内容选择应立足经典,面向当代。
公选课教学学时一般为32学时,教学对象大多来自理工科专业,选课人数在100人左右。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同名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
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课讲授往往采用文学史加作品选讲的方式,内容系统且庞大。多数公选课教学教师基本沿用原有的文学专业课教学体系,根据具体课时减少部分作家作品。这种由复制加粘贴方式而生成的教学内容存在以下弊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理论部分难以把握。因此,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在文学史的框架下应有所取舍,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重新排列组合。公选课教学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走进作家心灵,获得美的体验。可在第一堂课导论部分对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予以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学的整体面貌有所了解。后期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经典作品赏析,可采取以点带面的做法,在介绍某一具体作家作品的同时,引出其所处的大文化背景。这样,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切入,能够获得实在的文学体验。
公选课学生属于80后甚至90后一代,当代作品更易触动学子的心灵。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文学史教材的框架外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优秀新人新作。教师要加强课外学习,关注最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动态,关注各类文学奖项如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布克奖获奖作品,为课堂教学找到新鲜教学内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课上,可以补充文学史教材中名家新作,比如讲授贾平凹作品,可以引入其2008年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讲授方方作品可补充新作汉剧艺人小说《水在时空之下》,讲解余华的小说可介绍最新长篇力作《兄弟》。名家新作的加入充实了课堂内容,让学生得到对作家更全面的认识。在外国文学课堂上,可补充文学史教材中尚未提及或虽有提及但一笔带过的作家作品。如讲西方女性文学时引介200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对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杜拉丝热予以分析阐释,增强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理性认识。文学中的新信息,缩短了时空距离,增强了文学名著的现实感,能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注重互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互文性”(Intertexuality)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主要用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的相互指涉。互文性理论背景为读者解读文本提供开放角度,同时为文学课堂教学提供新的纬度。有论者认为,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相比,“互文理论十分注重文学与非文学的其它种种文化因素的关系”。借鉴互文视角进行文学教学,要求教师在分析具体作品时将其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在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绘画文本间寻求互文阐释。
互文视角下的公选课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可采用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笔者曾以“文学中的时间观”为专题讲解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不同的时间观,具有理工科背景学生联系霍金《时间简史》探讨科学视野中的时间观深刻具体,使得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思想在课堂上交织碰撞。讲解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时,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石康《奋斗》作为参照文本,讲授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青年的奋斗方式,引导学生对多种奋斗方式进行评析,激发学生对自己奋斗模式的思考。在文学文本之外,有很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影像作品。分析文学文字作品时,可引入相关影视作品进行阐释。如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色戒》、《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分析文本间的互文关系。讲解荷马史诗,可联系《特洛伊》、《木马屠城记》、《奥德塞》等电影作品分析文本间的互文性。还可从文学语言运用、情节模式设置等角度引导学生探讨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异同,通过二者比较凸显文学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也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讲授李白的《长干行》,结合美国诗人庞德的英文译本《水路商人妻子的一封信》进行互文解读,学生从庞德对原作的创造性误读中再次领略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文学公选课堂上采用互文策略教学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
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专业课期末考核多采用试卷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文学公选课属全校选修课且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因此其考核方式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
1.撰写随笔式读后感。此考核方式重在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使学生亲历文学作品。为使考核具有有效性,避免出现抄袭现象,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应对读与写提出要求并做出具体指导。读,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课堂上给学生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不限于课堂上所讲的作品。同时强调读原著,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卡尔维诺认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写,强调读后感为原创,多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领悟,拒绝山寨文本。要求文章末尾注明所读书目的详细信息,如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
2.随堂作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随堂列出几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选择作答。比如,你如何看待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文学人物,谈谈你对李白诗歌的理解。这类题目既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又留有充分的想象和阐释空间以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
3.文学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或参与“中秋话月”晚会、迎新年诗歌朗诵会、端午节忆屈原诗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读书节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文学活动,可在多重文化语境中重温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将表现记入平时成绩。
教师根据具体教学要求,自由组合各种考核方式,灵活安排各种考核方式在最终考核中的比例。多元化考核方式的设定,改变了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教学过程的参与。
总之,只有教师关注教学对象的特点,大胆探索文学公选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
[2]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3]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 译.为什么读经典[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罗蓉蓉,女,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系教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文学教学研究。